[摘要]歌唱是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确,对声乐的学习及演出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时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才能发挥出作品的全部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歌唱;情感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作为心灵的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高层次活动的标志。其中歌唱的目的就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歌唱可以表现各种感情 :哀可使你泣,乐可使你笑,悲可使你忧,欢可使你乐:恨可义愤填膺,爱可衷情满怀:既可惊心动魄,亦可心旷神怡。然而许多教学工作者都把歌唱的气息、吐字咬字、共鸣等声乐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好的声音、好的技巧就一定能唱好歌,就一定能感染听众吗 ?这就给声乐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歌唱中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称为第一自我的情感;另一种是以艺术作品等其他渠道中间接受和感受到的情感体验,称为第二自我的情感,亦称“审美情感”。第二自我的感情是由意识的想象定向激发出来的感情,所以有人将它称为“智慧的感情”。艺术创作中情感主要是第二自我的感情,即审美感情。当然,我们承认一切审美情感的最终来源都是生活,都是生活提供给艺术家的,然而,人们从艺术作品中所接受的情感体验毕竟是间接的,不是生活中的第一自我的感情。不管是第一自我的感情还是第二自我的感情,都是一种携有大量心理能量的动态能量的动态性心理因素,它虽然总是在要求呈现,但它只具有一种张力形式,这种张力形式的起伏,又可以和其他形式整合为与之具有同一性的其他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具体化” ——艺术作品的创作。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声乐曲仅仅是乐谱上的音符文字,要使歌曲获得生命成为音乐,就需要演唱者不仅要再现歌谱上那些显见的记录,更要去挖掘蕴藏在作品里那些无法记录的情感内容。因为无论词作者把歌词写得多么明确,曲作者把歌谱写得多么详尽,用了多少表情术语,都无法表达歌词的情感内涵、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和微妙变化,词曲作者内心的文思、乐思与写在纸上的歌谱事实上存在着差距,要弥补这种差距,只有通过歌唱者有感情的歌唱,才可能使这种内在的精神记录具有生命意义,所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
我国古代音乐著作《乐府传声.乐情篇》写道:“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不但不能动人,反复另人索然无味矣。”就是说歌唱者应充满感情,以情带声,寓情于生,以情感人。好的歌唱者在声乐演唱中能把歌曲的“喜、怒、哀、乐”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一曲唱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说明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较高的歌唱技巧,才能通过表情将自己心灵的感受用具有丰富色彩和特有风格的美妙声音,去拨动听众的新弦,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乐曲中凝结着作曲者的感情,感情心理能量的外衣就是声音,声音是传递心理能量的载体,是音乐想象力的源泉。假若演唱者无动于衷,没有感情的介入,就不能很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信息。歌唱实际上是借作品抒发个人之情,或以自己之情理解作曲者之情。可见引人入胜的歌唱,情是最重要的内容,缺少情的演唱只是纯技术的表现。心理学家指出:“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才能产生心理效应。”成功的演唱不是部分心理因素的参与,而是整个心灵的投入,整个人格的实现。我们都看过一些中外歌唱家的表演,他们演唱时如痴如醉的神态和随心所欲的表演,不但证明他们的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更说明了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那种呼之即来激情和那充满感情的美妙歌声,是光靠纯技术的东西表现不出来的。
那么如何表现情,情从哪里来?不同的心理状态,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偏重理智常态演唱的人,常常为意识所左右,不能突发式地调动感情机制,深切体验到乐曲的感情,不能为情所动,干巴巴的歌唱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只有将眼中“人、物、景”化为心中所想,将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中,将深切的感情与激情的咬字、共鸣等相结合,将歌曲内容深刻地有特色表达出来,才能打动听众的心。歌唱中的投情,不仅是歌唱者自己平素的真实情感的投入,而且是对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人生情感的体验。它要求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歌唱者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歌唱所需要的情感。它有歌唱者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歌唱所需要的。
当然,我们还要知道歌唱中没有意识到理性,也未必符合音乐中的情,也就没有理。歌唱中情和理的关系,情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有高一层次的理,二者是辨证的统一。情是不自觉之理,理是自觉之情。我们并不反对理性的指导作用。我们反对的只是那种通过自觉的形式,强加给感觉活动外在的理性。
总之,音乐不是孤立的自我表现,而是与观众相互沟通的音乐对话。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理情感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岿备才华的艺术。它既需要具有熟练的歌唱技能,而且要理解歌词内容,还要在在深刻体验词曲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个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运用情感,从而引起共鸣,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动于衷而发为声,充满情感的歌唱,才是最为感人的歌唱,所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个“乐理”,对于我们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更有着根本性的启迪和要求。
作者简介:刘伟平(1983—),山东烟台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就职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