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86

[ 张晓红 文选 ]   

知—情结合:优化高职英语课堂的新思路

◇ 张晓红

  [摘要]为了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高职英语教师应通过发挥“导演”这一角色,感染并激发学生情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跨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师生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情感;兴趣;文化背景知识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入学分数较低。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中学时基础没有打好,很多人对英语学习抱着一种消极、懈怠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课堂将很容易变得死气沉沉。 再者, 有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照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 侧重语言教学, 轻视对学生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不能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单纯的语言教学是枯燥乏味的,长此下去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兴趣。
  二、优化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的几点思考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语言这门工具, 将之成功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 这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课堂创新势在必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我认为教师应首先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下手。 以下是笔者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所做的几点探索:
  (一)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并非只说知识而撇开情感。事实上,两者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情两者融合起来,以获得完整的教学效果。
  (1)发挥教师的“导演”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学术功底和语言艺术的体现。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上课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知识。 因此,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这样他们的自我价值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一堂课理解为一幕戏剧,它决不能成为老师的“独角戏”。教师应担当“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应成为戏剧和舞台的主角。舞台剧的演出质量和效果如何,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驾驭舞台剧的艺术功底和感染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以饱满的热忱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教学活动在一个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入学分数较低,英语基础薄弱,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没有勇气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表现很被动。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首先应从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入手,继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在任务布置的难易程度方面,教师应注意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灵活使用评分标准,使每个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的成功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重视使用鼓励性语言。我个人认为,“赏识教育法”同样适用于大学课堂。作为老师,应“夸”不离口。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应予以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当场表扬”是我对每一个主动发言的学生的惯常作法。来自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鼓舞了他们的信心,也有利于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氛围。
  (3)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的英语课的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根据美国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有教无类”,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课堂凝聚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培养学生兴趣
  (1)利用文化背景知识导入新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须懂得一定的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生在初步了解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会更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口语表达一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开口的情况,避免遭遇“沉默的课堂”的尴尬,教师不妨先从学生熟悉的与本课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入手,再慢慢地引领学生过渡到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由“speak in Chinese”到“speak in English”的自然过渡。比如,我在讲解“New Essential College English (Book II)”中的“It Was a Good Barn”一文时,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Teacher:“Boys and girls, could you please give any examples of those famous Chinese poems concerning friendship?”Student A:“海内存知知己,天涯若比邻。”Student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提起中国的诗文,学生们踊跃发言,侃侃而谈。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趁热打铁,又提出以下问题:Teacher: “Could you give any other examples of those famous English saying or proverbs concerning friendship?”Student X: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Student Y: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Teacher: “As Samuel Johnson put it, ‘A man should keep his friendship in constant repair.’ Next let’s focus on Text A to see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arn and a friendship is. ”
  (2)将课堂口语操练融入跨文化背景知识中
  我们经常提倡外语课堂要“精讲多练”。要想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课堂口语操练的作用不容小觑。单纯的机械式的语言操练,学生往往很被动,缺乏热情,甚至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如能将操练与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相融合,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让学生操练表示平衡比较的“as……as……”这一句型时,先给出一个话题,然后让学生考虑此话题下的中文比喻表达法(以动物为主),然后再让他们说出相关的英文表达法。在此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纠正与补充。
  通过这种对比学习,学生不但加强了记忆,练习了口语,同时还增加了中外文化差异的一些背景知识,可谓一举三得。另外,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关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的内容,特别是选择一些英语名人名言、谚语、习语等作为例句,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传递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一是需加强自身修养,以丰富的学识魅力去征服学生,让学生始终陶醉于知识的海洋中,二是应在“情”字上下功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与学生在情感上达成默契与共鸣,实现真正的师生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杨治中.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 读写教程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3—),女, 山东人,大学本科,助教,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

知—情结合:优化高职英语课堂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