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63

[ 王 玉 文选 ]   

浅谈新闻翻译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 王 玉

  [摘要]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新闻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作为新闻,必须具有准确、简练、生动和鲜明的特点。新闻标题(headline)就更需要简练、有力、引人注目。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则新闻给人的“第一印象”。
  [关键词]新闻;翻译;语言研究
  
  一、标题——新闻的窗口
  翻开一张报纸首先映入眼连的总是那些醒目的标题。收看一则新闻时首先听到的同时印象最深刻的恐怕也是一开头的news headlines。有人把新闻标题比做商店的橱窗,它们应当能够吸引读者或听众,以最快的方式和速度向他们传递信息。也可以把标题比作新闻的眼睛,因为它是一则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的部分。要翻译好英语新闻,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不能不注意一下新闻标题的简练、有力、引人注目的特点。具体从语言结构上看,有下面一些常用的手法:
  (一)省略
  标题既是新闻的概述和提炼,省略便成了中英文新闻标题中最常用的手法。如:
  ——Police van waiting by terminal(省略进行时的to be和冠词)
  ——Lauck and police officers standing by plane(同上)
  ——Lauck in NAZI uniform(省略连系动词)
  标题的这种简约、省略的特点也体现在带有概括性的正文首句中:
  ——Gary Lauck, neo-Nazi leader, a Hitler devotee suspected of smuggling racist literature into the country for two decades.
  其它例子如:Impossible to Overlook the Power of Church Authorities(省略It is)。除此之外,一般现在时(present indefinite)常用来代替过去时(past indefinite),如:U.N.Secretary-General Receives Guests from
  Latin America 或代替现在完成时(present perfect_,如:Strikes Spread Throughout Italy(这里Spread=have spread).
  (二)使用简称或缩略语,尤其是专有名词(proper noun)
  例如:NPC(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O(北约),NASA(美国宇航局)等。这在中文标题中也同样。例如:“警民共扫黄赌毒”。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有时甚至常用的词也用缩写,如:govt.=government。
  不定式(infinitive)来指将要发生的事
  例如:France to Resume Nuclear Tests/Chinese Pianist to Perform in Rumania等。
  (三)标点的运用
  标点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增加标题的效果,还有助于精练语言。这方面英语标题中使用标点的频率要远高于汉语。冒号在英语标题中作用很大,它可以表示“说”的意思,可以代替动词be,还可以用于解释性的同位语之间,引起读者的注意:Bitter goodbye: Russians Leave Germany. 又如:CZECH REPUBLIC:NORWAY LOSE 2——0 IN EURO QUALIFIER(这里的EURO QUALIFIFER 指的是欧洲足球冠军杯赛的预选赛,同样是省略表达)。常用逗号(comma)代替and,作连词用。例如:Chinese, Vietnamese Premiers Hold Talks.分号在英语标题中可表达while, as 的意思,如:Israel Eases Curfew in Territories; Ensuring Riots Deepen Pessimism, 但汉语标题从来不用。
  二、 报刊新词语的翻译
  世界上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跟上形势,新闻报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中不断出现新词语和带有新义的旧词语。许多新出现的词语是手册和词典所无法提供的。例如“岗位练兵”,“块状经济”,“军民共建”等等。如逐词直译,外人未必能懂。此时不宜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宜采用翻译加解释,灵活处理,以达到交际目的为要旨。
  这就牵涉到应该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是国内出现的新词语、缩略语和汉语特有的一些表达法,如“电老虎”这个词,直译成electric tiger虽然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着实会让国外观众费解。这个词实际上有两种意思,一是“用电大户”,二是“电霸”。遇到第一种意义时不难处理,一般意译成a big power-consumer即可。遇到第二种意义时就麻烦一些。《汉英中国报刊新词语2000条》上是这样解释的:“Electric tiger---metaphor indicating overbearing individuals or units in charge of electricity using power in hand to deliberately 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and extort from electricity users so as to seek personal profits.”然而解释过多,把译文拖得很长是不现实的和不可取的。由于稿件中不可能没有与此呼应的上下文,译成an overload of electricity一般都能解决问题。新闻翻译中重要的是communicate,即便原文的意思有所损失有时恐怕也在所难免,面面俱到有时反而会有害。
  三、语境与报刊新闻翻译
  新闻语境与翻译语境结合在一起,即构成了新闻翻译语境。这里, 我们将重点探讨新闻语境对新闻翻译的制约作用。
  (一)体裁语境与报刊新闻翻译
  就新闻语篇的宏观结构而言, 英汉报刊新闻具有共通之处, 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这种相同的宏观结构, 然后遵照一般的翻译规则进行翻译即可。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显示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信度”, 英语报刊新闻经常在导语部分把新闻出处, 即消息的来源交代清楚。(张健, 1997: 91292) 这种导语的构成顺序通常是概括性消息内容加消息来源。而在汉语新闻语篇中, 假如提供消息来源, 则往往置于开头。由此, 在翻译此类英语导语时, 需要将上述顺序加以调整, 使之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试看以下的翻译:
  WASHINGTON ,JULY8(U P I) —CNN hopes to feature Asia more prominently in its news programs in order to share in Japan’s estimated $50 billion in advertising revenue this year, accordingto NESWEE K.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7 月8 日电】据《新闻周刊》报道, 为了在今年日本估计为500 亿美元的广告收入中占有分额, 美国有线新闻网希望在其新闻节目中更加突出亚洲特色。英汉报刊新闻在语篇组织方式上, 同大于异, 故英汉互译时即可遵循相同的语篇组织方式。
  (二)心理语境与报刊新闻翻译
  如前所述, 有效的新闻信息传播取决于新闻语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确立。由此可以得出, 新闻语篇的生成与解读及其翻译与译文解读皆离不开这三个因素的互动关系。根据上述的论述, 新闻语篇翻译在翻译的第二阶段语境中, 涉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同一关系。为了实现新闻语篇翻译的有效性, 达到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同一, 译者必须考虑译文读者基于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期待等因素的接受心理。为此, 在新闻语篇翻译过程中, 译者最好采用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reader oriented translation)。例如, 在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 对于中国特色鲜明、直译不利于外国读者理解的事物, 即需采用解释性方法。历史人物与地名的翻译即存在这类问题, 如将“秦始皇”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who united China in the yea r 200B. C. ;将“江南”意译为South China。为了达到与译文读者的同一,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在报刊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译文读者角度出发,将原文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
  四、结语
  本文从标题,新词语和语境等方面探讨了报刊新闻的翻译问题, 得出的结论是, 报刊新闻翻译在词语、句法和篇章等各个语言层面上, 受一般翻译语境和新闻特殊语境的双重制约。
  
  参考文献:
  [1]Johnston,D.H.Journalism and the Media [M].New York: Harper & Row , Publisher,1979.
  [2]Nida,E.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张建.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侯维瑞. 英语语体[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王玉,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浅谈新闻翻译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