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519

[ 杨丽玲 文选 ]   

学习兴趣促使学习习惯的形成

◇ 杨丽玲

  [摘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而浓厚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上课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因此必需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实际上不能单靠教师或者父母的紧跟,而是应该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学习习惯的形成呢?
  一、课堂学习应在情境中展开,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位德国学者曾经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多么精辟的比喻啊!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如能把教学要点化作一个又一个情境,让学生不断地融入到学习中,从而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学习《快乐的节日》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知道中国哪些节日?当学生回答后,再提问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的?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国的儿童欢度节日的情景,最后,让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进入本课学习。而学生的兴奋度持续时间是非常短的,因此,当学生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再次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放映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节日的快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实际,巧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吸引学生认真倾听。久而久之,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就会形成。
  2.课堂教学应在活动中推进,让学生在动中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单靠创设教学情境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到三个活动平台,让学生融入其中,积极思考,快乐学习。
  例如学习《刻舟求剑》时,老师可以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然后用“小老师”、“开火车”、“猜字谜”等方法让学生轻松学字词,接着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应该如何演绎课文内容?最后教师指名小组上来表演,让学生通过看表演,明白剑没走,而船走了的事实。从而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思考,多合作,通过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学习同学的优点,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注意力集中、持久,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3.正确评价,增强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养成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是自控能力较弱的群体,其喜怒哀乐往往会影响到学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答对了,或答得很精彩,老师要及时地表扬他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答错时,老师在指出他们错误的同时,要看出他们答题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让他们不至于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这样做,不仅激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养成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4.课后点评,激励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自觉写作业,自检作业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学习快乐,往往还会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中,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将作业题按梯度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不布置机械性作业。书面作业题目要求学生首先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后,再动笔去书写;其次明确要求:(1)正确;(2)洁净;(3)自己仔细检查;(4)及时交;(5)自觉改正。通过设置合理的作业和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就会认真地写作业,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细心、公正地批改,多肯定,少否定,使学生从成绩中体验到“快乐”,从乐中发现到“差距”,自然而然学生就会养成认真写作业,自觉检查作业和改作业的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促使学习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