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61

  

浅析影响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

◇ 高 林

  [摘要]据今年3月初一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结果公布,我国青少年近10年来体质整体下滑!2005年,学生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小学生近视率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而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病症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据一份新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相比2007年略有好转,这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下滑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整体水平仍令人担忧。
  [关键词]国民体质;青少年;体育锻炼
  
  一、学校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
  虽然从2006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阳光体育锻炼”项目,令学校轻视体育锻炼的状态有所改变,但学生的锻炼时间仍不多,尤其体育活动课流失现象仍时有发生。在上海,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学生活动课,八成多学校能保证每周2节学生活动课,但据调查沪上还有13%的学校只有1节或没有活动课,学校体育活动课经常被文化科目占用;有的学校甚至挂出两套课表,一套应付检查,一套是真正执行的“少活动”课表;
  二、体育活动课的随意性也较大。
  领导患上“事故恐惧症”,现在不少教育主管领导和学校是“一朝被蛇咬、终身怕草绳”,“谈安色变”,形成“宁肯让学生坐死,也不能让学生跑死”的局面,患上了事故恐惧症。于是联合器械摘下绳、杆和软梯,成了操场边的光杆司令;单、双杠“下岗”,无人光顾,跳箱、山羊彻底“下课休养”,铅球、铁饼和标枪“入库”;长跑无人练,短跑不敢冲!试想从人类进化的“老祖宗”留下的走、跑、跳、投、支撑、腾跃、悬垂、攀爬的基本技能都丢失了,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活动还能有啥,体育课大部分成了自由活动,很多学生干脆回教室写作业去了。
  三、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也成为学生体育锻炼时的瓶颈 。
  目前大部分城区学校普遍场地不足,乡村学校则普遍器械不足。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但也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其他的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学校缺乏运动场所,而社区中适合青少年锻炼的场所也很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供幼儿玩耍的滑梯和适合老年人锻炼的体育器械。
  四、学生课外活动的认识偏差。
  经调查,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诸多原因中,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应试教育”的体制和理念造成了这种状况。现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上级部门评价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为主,中考、高考体育成绩没有决定性意义,这就使得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只追求升学率,把体育课当成了“鸡肋”,可有可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有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将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整体体质下降的现实,着实让人忧心。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学知识、学文化,而且是长身体的关键时刻,青少年的体质,对其本人、家庭和社会都影响甚大。身体是干事业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保证想干任何事业都难以成行。即使学识再高,才能再强,到头来也将力不从心,难以体现。学生体质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民族和政府,是应该无时不刻关注自己民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身体素质健康的。
  

浅析影响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