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艺课是一门趣味性、创造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科目,在陶艺的制作、装饰和烧制过程中,自然渗透了物理、历史、数学、几何、美学与化工等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与统一,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陶艺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创新是陶艺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本质内涵。因此、陶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陶艺;艺术;教学
一、陶艺教学三步曲
(一)创设环境,激发创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中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导向作用。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其中又让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多少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可见,要学好陶艺,兴趣的培养是关键。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陶艺教室除了应具备制陶的工具(如转盘、铁刀等)外,还可以摆放一些瓷器、陶罐、学生的优秀作品等,使学生一走进陶艺教室就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所感染,时时处处激起他们学陶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教师吃透教学目标,研究确定教学过程与方法。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布置。例如在教学“罐和壶”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罐和壶”有所区别,并尝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一个罐或壶。课前让学生从家中带了一些有特色的罐和壶摆放在教室里,使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到这些器皿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古今中外表现器皿的图片,贴于教室四周,让同学们一起欣赏,教师作适当的介绍。在这耳闻目睹的过程中,学生能不被这美的艺术品所吸引吗?哪位同学不想动手来表现一番呢?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的创作兴趣增强了,创作欲望被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会随之迸发。此时,水到渠成,就可以让学生来尝试制作了。
(二)淡化技法,表现深层积淀
在指导陶艺制作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如有“手捏成形”、“泥条成形”、“泥板成形”,在泥巴成形后,可用大小不同的泥球、泥条、泥板来装饰,也可用刻刀刻出一些肌理,或在制作过程中,用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压制出一些有特点的肌理来,使做出来的物品更有魅力,更有韵味。当然,教师也不要过分去强调这些制作技法,而应该让学生感到是在玩泥巴,是在和泥巴交朋友、做游戏。现在不正在提倡“做中学,玩中学”吗?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予恰当的启发。要知道,儿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而且勇于探索内心的世界与真实的外在世界相连接。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很荒唐的哈利泼特会使全世界的孩子们疯狂的原因。如果能让他们在想象中学习,他们会在创造的氛围中长大,把欢乐与创造力带到成人的世界中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促使他们把内心的深层积淀有所创新地表现出来。
(三)展评作品,永葆创作热情
学生作品展评,对学生的再创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作品烧制出来,展示在陶艺教室的橱窗里,当学生们再次进入陶艺教室上课时,内心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这对他们进行再创作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当然,除了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陶艺教室,还可以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装裱成大幅画,悬挂在学校的走廊、过道里。在我们学校的二楼,有两排专门的展柜,就是将学生好的陶艺作品进行展出的地方。因为我们知道,儿童与职业画家或艺术家之间,只有非常模糊的界线,儿童作品的主要特色即在技巧上为简单的涂鸦、游戏而已,充满稚气,但美感价值却不可轻视。这一举动,既激励了被展学生的创作热情,又美化了学校的环境,让人一走进校园,就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置身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这和前面提到的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也是十分吻合的,真是环境育人,一举多得。
有了这三步曲作基础,再教学生做陶艺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二、如何让学生做出更加生动的陶艺作品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拿到泥的那一刻是极其兴奋的。但是,一部分学生把陶泥捏来捏去捏不出个所以然来,十几分钟过去还是烂泥一堆。如何让学生做出更加生动的陶艺作品,这是我任课以来一直都在探究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作手:
(一)塑造基本型,触发新设想,做出有特色的作品。
教学中发现,在刚刚接触到陶艺的时候,许多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拍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学生不知道做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另一方面是他们脑子里有一些零散的印象,但是不知道如何把心中的构想进行提炼和概括。因此,我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首先做出对象的基本型,舍弃繁琐的细节,对所做对象进行“减法”,然后根据基本型的样子做“加法”,详细做出细节部分。例如有位小朋友说想做一个机器人,可是不知从何做起,于是我就引导他先做方形的身体,再给它加上手、脚、五官,这样一件非常生动的作品就出来了。
(二)教授一定的陶艺技法,对主体作出肌理效果,装饰作品表面。
陶艺的制作方法有手制法、轮制法和范制法。陶艺课主要教的是手制法。手制法包括手捏成型法、挖空成型法、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
在手捏成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捏出基本型,再使用一些陶艺工具如刻刀、针笔、镂空工具等,使用刮、刻、镂等手法,可刮出花纹、镂空、贴装饰花等形式对主体进行装饰。
在泥板成型法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采用了有特殊布纹的布,如:麻布、毛衣、纱网还有大的树叶、树皮等进行压印的装饰方法。在这些材料上拍出的泥板的表面就会形成跟这种材料一样的纹路,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作品更加丰富。
另外,泥条盘筑法在我国是最早的陶瓷成型法之一。它已有8000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用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制作大件的器物。在学生创作时,鼓励他们把泥条随意弯曲变形,让他们大胆发挥,普通的泥条盘筑法也能做出一件惊人的作品来!
(三)巧设创作空间,启发学生借势创作。
许多学生无法凭空想象做出作品。他们只能模仿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就使全班的作品大同小异。在长期的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一个经验:在陶艺创作时,让学生先做出自己想做的东西,然后再闭上眼睛给它设置个场景。它在那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它的表情,动态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一个可见的形态中直觉地去“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让每件作品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陶艺教学,学生的作品就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日趋完美。
三、结语
陶土柔软湿润,可塑性强,自然可爱。在陶艺制作中,学生自由组合,彼此个性接近,可“随形”、“随地”、“随时”自由发挥,自主性得以保持和升华,个性得以张扬,想象得以放飞,创意得以展示,情感得以积极体验,兴趣得以激发,意志得以坚强,人格得以健全。通过一、二节课时间制作,使其作品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再上釉、火烧制,便成为创造性的陶艺作品。陶艺制作让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发现惊人的美,是脑力与体力协调结合的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塑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开发大脑敏感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锻炼身手的灵巧性。
在陶艺学习中,学生养成了爱动手、爱劳动、爱动脑、讲卫生的良好品德。陶艺课程使孩子在最大的兴趣与热情中,完成了课本文字上枯燥无味的美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不怕麻烦、不怕辛苦的劳动意识。制作后的清理与打扫养成了孩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卫生习惯。陶艺制作的快速成型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而慢速成型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力,使他们认识到做一件大事,就必须有计划有耐心地完成。
实践证明,陶艺课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了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它有效地传承了我国悠久的陶艺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进入今天的课堂,极大地增进了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