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病医生森田正马博士(1874—1938)干1920年前后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它风行于日本,更赢得了来自世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生观。本文从森田疗法的产生入手,介绍了森田疗法的理论基础、治疗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森田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森田疗法;神经质;治疗原则
一、森田疗法产生的根源
从文化背景来看:森田疗法植根于传统的东方文化,极具东方色彩,尤其是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表现出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受老庄孔孟、佛家禅学思想、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森田疗法将“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领悟”的思想引入治疗中,对森田疗法进行大力推广的日本企业家一冈本常男引用日本儒学家贝原益轩的“触发天机”,来阐明森田疗法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当人们欣赏花开、倾听鸟叫、观赏昆虫时,就远离烦恼、孤独,从恐惧走向平静、焕发生命力、奔向未来与光明。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道”不去有意识“做什么”,又不有意识“不做什么”。“做什么”是自然而然,“不做什么”也是自然而然。森田疗法之“为所当为”之“为”,也就是老子“无为”之“为”,是无目的的、顺应自然的“为”[1]。森田疗法理论的许多思想和禅宗思想也是一致的。
从治疗方法上看:森田从当时的主要疗法—安静疗法、作业疗法、说服疗法、生活疗法中汲取了它们的精华,把它们合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他自成体系的精神疗法。
从实践上看:是自身强烈的神经质症体验和长期临床实践而产生的精神产品和结晶。森田正马早年体弱多病,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曾患过多种神经质症症状,虽然多方求医,坚持治疗,但疗效甚微,他深受其苦。上大学一年级时,他被诊断患有神经衰弱,从而以为自己受到症状的折磨,学业难以坚持。正当面临期末考试时,父母又恰好忘记给他寄钱,气愤抑郁之下,想到死。于是放弃一切治疗,拼命学习。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考试成绩很好,而且多年缠身的各种症状竟然也不治而愈。这件事对森田正马创立森田疗法有很大的影响。[2]再加上他20多年的对神经质患者的临床观察,把握其症状的实际表现,并把这些观察与自己的体验相对照,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了创造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森田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疑病素质论
森田认为,神经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共同的素质倾向,称为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或称素质[3]。其表现是精神内向、害怕疾病。有疑病素质者,精神活动趋向于内向,内省力强,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状态及不适、不快、或异常特别敏感,被自我内省所束缚,总是担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稍有风吹草动就忧心忡忡,形成疑病[4]。其实,疑病性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神经质的人只不过是程度过强而已。
(二)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人偶有某种不适感,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和指向这种不适感,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更加吸引注意力,进一步固着于这种感觉,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进,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人再也无心注意其他事物,森田称这种精神活动过程为精神交互作用[5]。思想矛盾即心理冲突,主要指应该如此和事实如此之间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当患者产生精神交互作用和心理冲突之后,病人便陷入了两种恶性循环。一是感觉和注意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恶性循环,一是力图摆脱不适感与不适感反而加强的恶性循环。有疑病素质的人更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比较今天与昨天不同,过去与现在不同,当他们偶有遇到身心的不适应时,他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刚才那一刻我不是还好好的,怎么这会儿就如此难受呢?他们甚至会将自己的工作效果、学习成绩、食欲、睡眠、精神状态等统统地归因于这种不适感,于是他们更加注意自己的不适感觉,从而也加重了这种不适感,形成恶性循环。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的观点:因为神经质症患者从症状中获得了益处,从而抵抗治疗。不排除许多病人确实因为症状而找到了失败的理由、偷懒的借口,也挽回了面子,至少来说他们不会受到理智的惩罚,良心的谴责。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在这种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中倍受痛苦的折磨,因为感觉越来越放大,注意除了专注于自身无暇顾及其他事物,因此病人极力摆脱这种感觉,或者总是担心这种感觉再次发生。因此病人便总是带着“预期恐怖”在生活[3]。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越是想摆脱症状(感觉),感觉反而更加强烈。因此人们便在这种思想矛盾中走入了另一个死胡同。
(三)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森田认为生的欲望的含义至少有如下几类:希望健康地生存;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求知欲强,肯努力;希望成为伟大的幸福的人;希望向上发展[4]。神经质症患者都具有极强的生存欲望,过高的生存欲望同时伴有对死亡的恐怖,这种对死的恐怖常与惧怕失败,害怕疾病,恐惧不安等心理活动相联系。森田曾指出:我们最大的恐怖是死亡的恐怖,也就是说人最害怕的是死。其实质是因为贪生的欲望。……所谓贪婪是对一切都贪得无厌,因而忧心忡忡,耗尽心机[6]。生的欲望是人类本性的表现,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但是神经质的人想将自己生的欲望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苛求完美的理想主义是神经质人格的又一特征。由于事事过分追求完美,极易出现焦虑、神经过敏等倾向,焦虑与死的恐怖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说是神经质者所特有的病理学的概念。因此,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二者平衡时,则身心健康,两者对立则死的恐怖便会占优势,并成为引起神经质病态的根源。
三、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神经质症是神经症的一部分,而神经质症是森田疗法的最佳适应症。森田根据其对神经质症的认识,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3]。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
(一)“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
“顺应自然”就是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森田认为心理异常者,应老老实实的接受症状,真正认识到对它的刻意抵抗、排斥、厌恶、回避、压抑都是徒劳的、不现实的,为此不要把症状当作自己心身的异物,对其不要排斥和抵抗,带着症状继续学习和工作。
森田认为神经质症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或某种感受应该有这种感受,而不能有另外的想法和感受,否则就是不正常。就像高良武久[7]所说:“如果有人无论如何要祛除一切邪念,就可能产生不正常恐怖的强迫观念。神经质症患者对这种心理采取抗拒的态度,他们一定要保持自己心理的绝对清净,结果必然出现心理冲突。”
(二)“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
“为所当为”就是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行动中产生新认识、新感情;另一方面,行动从侧面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分散了对“病态”的注意力,明白“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神经质症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他们对引起自己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实际生活中对引起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比如,因为紧张而产生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恐怖症患者,一方面他拼命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却千方百计逃避在公众场合讲话。事实上凭个人的主观努力去控制紧张情绪,是无法摆脱因为紧张而带来的苦恼的。他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多参加锻炼和实践,注重讲话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积累经验,这些苦恼才会逐步消失。
四、森田疗法的运用
【案例】
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强迫症;失眠。
因其父亲病逝之后,该学生便出现下列症状。其父亲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修养好,教育理念新,奉行说服教育而不是打骂教育。生前特别爱他,经常讲古诗词,讲故事给他听,买新书给他读,对他的学习可谓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性格火爆,平时很少过问他的学习、生活。父亲一死,他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精神寄托。他常常设想要是父亲不死该有多好,他还常常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死,人死了之后是否知道他的亲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他还认为诸如石头、铁块这些东西也有思想,他怀疑这些东西是否在嘲笑他没有父亲了。但他知道他的想法毫无道理,于是便努力的克制自己不去想这些所谓毫无根据和道理的问题,可那些奇怪的思想就似空气、就如风一样无孔不入。有时候思想就如打开的闸,一泻不可收拾。他整天就为想这些事和阻止想这些事而矛盾重重,耗尽心机,苦闷而彷徨,学习无法正常进行,精神几近崩溃。
该生进行过心理咨询,心理老师说他患有严重抑郁症,于是他又为自己患有抑郁症而焦虑、担忧、恐惧。来访者还叙述到,当他和同龄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开始还有点高兴,因为他暂时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是个不正常的人。可是不到几分钟,他又郁郁寡欢,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奇怪的念头又在他脑子里萦绕。问他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我是个不正常的人,我是个得了抑郁症的心理有问题的人,我怎么可能这么高兴呢?不可能的。连医生都说我心理有问题,不可能这么快就没事的。
来访者还伴有睡眠困难,他叙述道:“我好害怕那些奇怪的想法打扰我的睡眠,因为如果我睡不好,第二天我怎么上学呀!可是那些可恶的念头偏偏在我睡觉的时候特别活跃,我都烦死了。”
该来访者虽然仅仅是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但其内省力和理解能力却很强,有极强摆脱症状的愿望,于是我尝试用森田疗法来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我首先对来访者大致解释了森田其人、其事,然后解释了他的治疗原则,最后对来访者自己存在的症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现将对该来访者的症状解释概括如下:
首先,你不是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但不否认你的某些想法和担心过度了。比如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认为你是个与他们不同的人呢?他们也并不认为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你还是那么聪明,还是那么有知识。再说医生也不是圣人,他也有出错的时候。比如,他说你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就是不正确的,其实你根本就没有不正常。
其次,你应该明白你的某些你认为或者其他人认为毫无道理和根据的观念是允许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很有道理和深度的认识。比如,你认为石头铁块这些非生物是有思想的。试想如果你赋予石头铁块感情了,你说他们有思想吗?例如有个人特别喜欢河边、海滩的鹅卵石,一见到它们、想到它们,便诗兴大发,在他的诗里,文章里,他常常赋予鹅卵石以生命、情感、思想。这难道不正常吗?相反的,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聪明、他的智慧、他的不同凡响。说不定你将来也会成为大作家,大诗人呢!
第三,父亲的逝世,这是个事实,你的思念、你的悲伤、以及你的幻想和假设都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因为他死在工作岗位上,死在讲台上,允许你为他的逝世而悲伤,但不必沉溺于过度的悲伤,因为你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说人死后灵魂不灭是荒唐的,那么人死后其精神活在人们心目中却是千真万确的。不然中学课本中为何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此你是否应该振作起来,以报答父亲对你的厚爱而努力学习?
第四,你要学会独立。独立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你能独立了,证明你长大了。虽然现在没有父亲教你诗词、辅导你学习了,但还有老师、同学可以帮助你,在没有父亲的指导下,独立的生活,独立学习,这难道不又一次证明了你的聪明才智,你的能力吗?即使这个独立的过程比较艰辛,但相信你最终会做得很出色。
第五,至于晚上失眠,这可是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眠,有的人因为高兴而失眠,有的人因为学习紧张而失眠,有的人因为恐惧而失眠,有的人因为思考问题而失眠,还有的人因为睡前喝了浓咖啡浓茶而失眠。总之,几乎人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次失眠。难道他们就不正常了吗?别人照样活得好好的,照样生活学习。问题不在失不失眠上,而在你怎么看待失眠上。你不用强迫自己入睡,也不要一遍一遍检查自己是否睡着了。你只需要安静的躺在床上、全身放松,思考问题也罢,胡思乱想也罢,任他做什么都没关系。不管你睡着没有,第二天清早必须按时起床,做该做的事情、做喜欢做的事情。家务、学习、运动都可以。虽然症状会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不是绝对的。
通过上述解释,来访者如释重负了,思想上有很大程度的放松,虽然对咨询者所说的仍然有些怀疑,甚至有些似懂非懂,毕竟他还是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仅仅对来访者进行口头的解释还远远不够,因为那只是森田疗法治疗原则的第一步,更重要的环节是指导来访者为所当为,将来访者指向内心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比如让来访者做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以及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骑自行车、打乒乓球、下象棋、做家务、看书。也许做这些的时候,他的症状难免给他带来痛苦,但无论如何他会有两种收获:
首先,他该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因为他在生理上是个正常人。
其次,他做了什么都有相应的结果。骑自行车,打乒乓球锻炼了身体,下象棋可以提高棋技,可以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做家务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
为了提高来访者的咨洵信心、巩固咨询效果,在咨询过程中还让来访者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进步。通过他自己的实践,以及在咨询者的指导和同学、朋友、母亲的帮助下,该学生不再受症状的困扰,可以正确的面对问题,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
从以上案例以及咨询过程来看,咨询者采用了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即顺着病人的担忧来对病人的担忧作出合理的、恰当的、毫不夸张的正向的解释。因为焦虑、恐惧类病人一般对自己的观点、态度持怀疑、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们的某些想法是罪恶的、完全不符合逻辑的,他们正为此而焦虑、担忧、苦闷、不知所措。为此作为心理咨询者完全可以把那些在常人看来都毫无道理的而又不违反道德的观点、观念解释为合符逻辑,能为人接受的,能促使病人积极上进的东西。因为事实上很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心理咨询切忌将来访者已经认为不合逻辑的事实用更加消极的方式强加给病人,既然来访者竭力试图摒弃这些“不合逻辑”的观念而失败了,证明他们需要寻求另一种更加合理和可行的方式。森田疗法的顺应自然原则和生活逻辑正好为来访者提供一种平和的、全面的看待自身和他物的途径。为所当为是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进行的,森田疗法的顺应自然原则,既不是对症状的消极忍受,无所作为,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服从,任凭症状存在,而不去做无谓的抵抗和排斥,带着痛苦积极的生活和学习。
五、森田疗法的继续与发展
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森田疗法逐渐地衍化成为一种心理哲学观和人生态度,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森田疗法是一种认知疗法,它使人真正认识到心理的内涵及人生成长的历程,从而平和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去除自我中心、唯美主义,从而顺其自然地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各种变化。但森田疗法更是一种体验疗法,是一种非理性的顿悟疗法,在某种意义上只能通过行动去体验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尤其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合作及奉献,从而自觉地去除自我中心、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注意力外转,融入群体及社会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森田的继承者对该疗法进行了不断地修改及多方面的研究。修改后的森田疗法被称为新森田疗法。由于森田疗法是通过亲自体验去理解,同时需要为自我实现所必须的不断创造性,因此新森田疗法的代表之一日本大原健士郎提议取名为“创造性的体验疗法”。还有人把森田疗法叫作“不问疗法”、“家庭疗法”、“顺其自然疗法”、“洞察疗法”等等。新森田疗法把绘画疗法、音乐疗法、娱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等应用到作业中去,使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新森田疗法不仅限于治疗神经症,而适应症在不断地扩大。例如,药物依赖、酒依赖、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等。新森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还应用家庭治疗,在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神经症的病因与家庭内动力有关,这样既提高了疗效,又扩大了森田疗法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何成森,周和岭等.关于森田疗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75—78.
[2]唐柏林著.心理咨询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森田正马,臧修智译.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一精神生活的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钱铭怡著.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江光荣著.心理咨询与治疗[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6]长谷川洋三著,李治中 李德森 庞云澍译.行动转变性格一森田式精神健康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7]高良武久著.森田心理疗法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丁一家(1978—),女,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工作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担任学院第三党支部书记、07级年级辅导员、学院心理辅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