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学英语学习对于医学高专的学生来讲十分必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医学高专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水平还不高,在学校里亦未得到学校、教师、学生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医学英语教学处境非常尴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本文中,笔者对我国医学高专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力图探索改善医学英语教学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医学高专;医学英语;现状;探讨
随着加入WTO的步伐,我国在经济以及社会上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了解国外医学的最新动态,还是进行医学技术的交流,甚至是诊治外国病患,都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对于医科学生来说,医学英语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我国医学专科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水平还不高,还不能满足医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医学英语教学还有待探索和改革。
一、 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注重基础英语教学,忽视医学英语教学
目前,医学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两个阶段:前期为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后期为专业英语阶段(医学英语),二者密不可分。前期基础英语教学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中学时期所学的英语知识,为今后英语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期主要是医学英语的学习阶段,学生结合各自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实现英语语言与所学医学专业的对接。由于很多高职高专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同时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也把英语等级级证书作为接纳大学生的一个必备条件,导致了很多学生把取得英语A\B级或四、六级证书作为学习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均未把医学英语定为必修课,对学生在医学专业英语方面也未设立任何考核指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医学院校中存在着忽视医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重视基础英语教学的现象[1]。
(二)医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近几年一些大学新开设了医学英语专业,但从目前阶段来看,医学高专院校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科班出身的并不多。医学英语教师要么是医学专业毕业,要么是英语专业毕业,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占大多数。这两种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各有利弊: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在讲授医学英语课里的医学内容往往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是会出现拓展教学内容时偏离英语的轨道,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多能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通常从语言习惯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但医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学,对于不懂医学的英语教师来说,即使英语再好也只能照本宣科,授课很难做到入木三分,更谈不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从而直接影响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这种专业医学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落后
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课多是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很多,因而教师往往采用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教学内容也是依照老套路讲授医学词汇,讲授课文和练习,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落后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
(四)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匮乏
目前,我国各个医学高专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自选教材,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医学英语教材能够适合在全国推广使用。市面上英语的教辅材料琳琅满目,但是医学英语的教材相对冷清。尽管新的医学英语教材不断出现 ,但是大多数教材只是一些单纯的医学相关阅读资料,缺乏听说和写作的内容;而且医学领域知识的更新非常快,一些传统的医学英语教材由于时效性差而逐渐不宜使用,这些都反映了医学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急需提高的现实。
二、对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设想及探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遵循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的宗旨,高职高专类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职业英语教育。对于医学高专的学生来讲,医学英语的学习是符合国家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医学高专的医学英语教学。
(一)充分重视医学英语的教学
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对公共英语的重视无可厚非,因为扎实的基础必然有助于专业英语学习。笔者认为,专业英语和公共语在学习时间、师资配备等方面应平分秋色。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全国性的英语等级考试对英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高职高专也设置各职业英语的考试, 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考核,必将引起医学院校对医学英语的重视,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2]。
(二)加强医学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医学英语的教学对老师的医学水平和英语水平都很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医学英语课教学应尽量做到专人专职——无论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还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都需要经过培训方可上岗。笔者认为,医学英语师资力量的增强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工作来进行:其一,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分任务跟随学生一起进行医学课程的学习。例如说负责上解剖英语的老师应该跟随学生进行完整的解剖课程学习,让教师对解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授课;其二,安排英语水平较好的医学专业教师要参加外教英语听说班,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扩充医学英语教师队伍;其三,安排对医学深感兴趣的老师修读医学课程,取得医学类专业的结业证书,进而参加临床实习,真正成为医学和英语方面的“双师”人才。
(三)改变教学模式
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认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3]。医学英语的教学设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的一个人权威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校本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中紧密结合Web2.0技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四)编写实用的医学英语教材
针对市面上医学英语教材缺乏的情况,笔者建议各医学高专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不同专业的跨科室、跨医院的英语教学组,基于工作过程开发适合各专业的医学英语教材,内容取材自学生将来工作后会面临的岗位实用性英语,如医患沟通英语、进口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医学论文英语摘要的撰写等内容,把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贯穿其中于上述情景中。教材深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同时,定期修订或增删内容,使之既具时代性,又具实效性,既经济高效,又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5(2):13-16.
[2]徐盛林.使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4,(1):54-56.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9.
作者简介:梁洁,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