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材施教”从古至今都是教育事业上的一个理想追求,众多仁人志士为着这个理想不断实践、创新、再实践。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从新修订和印发,在“教书育人”一条中,新增加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时也赋予了教师在新时期下教育学生的新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书育人;因材施教;教学手段;教学艺术
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因材施教”问题。
一、“因材施教”的概念
“因材施教”的概念在不同的文献中有各自不同的表述,其故事最初来源于《论语·为政》中的“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从字面解释来看,因:根据,依据;材:资质;施:施加,实施;教:教育,教诲。现结合各种表述,对“因材施教”做一个比较狭义的表述,“因材施教” 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在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等方面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对“因材施教”的广义的表述,就是和狭义“因材施教”中“材”的理解上有不同,狭义“因材施教”中“材”指个体的材,广义“因材施教”中“材”指水平相当的部分学生的材。
二、“因材施教”的成功故事
从古到今有许多关于“因材施教”而成功的例子,彰显了“因材施教”的巨大威力和无与伦比的优势。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此给出几个有关因材施教的例子。1、前面提到的“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针对其子苏轼坦荡磊落、敢想敢做而“不外饰”的性格,启发他:“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我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又用车辙比喻苏辙的性格:“天下之车,莫不有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免矣。”父亲苏洵让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各尽其材,成了名扬天下的大学士3、“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针对其子曾纪泽记忆差、悟性好的特点,要求其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正符合其子的秉性和气质,曾纪泽最终也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4、“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由于各种好奇心,在学校被开除后,其母南希却始终保护着他的好奇心,最终,爱迪生成为世界发明大王,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三、“因材施教”的呼声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国教育观念也开始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冲击。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开始时,国人无不哀怨叹息,不管花落谁家,就是没有我们的事,好不容易有个像中国人的,还是华裔。每论及此,人们都会说不是我们中国人笨,华裔也是中国人的后裔,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土上培养出来的国人就是拿不到“诺贝尔奖”呢?矛头首当其冲的对准了我们的教育。再看看获奖者中美国人(包括其他民族的后裔)居多,再结合美国大学在世界上的声誉,再结合美国当今的强盛。于是,学习美国的教育方式,研究美国的教育方式就成了热门。而美国教育恰恰是最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方面做得很好。于是,对“因材施教”的呼声自然是一声高过一声。
四、“因材施教”在现实教育中的扭曲
现实教育中往往有许多打着“因材施教”的大旗,做损害教育的事。现在,我们从下面几点来分析“因材施教”在现实教育中的扭曲。
第一,从校际招生看“因材施教”。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地方的高中招生是看学校去的,所谓的“好学校”招去了成绩好的学生,而所谓的“差学校”只能招成绩差的学生。直接的结果是更多学生想进“好学校”,更多的家长期望孩子进“好学校”,更多的初级中学以升入“好学校”的学生人数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也导致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三年教育变成升学教育,与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并且如此下去,恶性循环。
第二,从班级分班看“因材施教”。,很多学校目前还在采取以成绩为标准的分班制,成绩好的去所谓的“快班”,成绩差的只能进“慢班”。这样的手段确实保证了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学业,但是同时降低了成绩差的学生变好的可能性,尤其是对那些在 “慢班”且渴望做的更好的学生来说,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并且实行“优进劣出”制度,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如此“因材施教”更为严重的是在学生中产生了阶级感。
第三、从“神童”的培养看“因材施教”。毫无疑问,当“神童”、“天才”等字眼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都投以羡慕的眼光。当某某在14岁,13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名牌大学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就是“神童”、“天才”等字眼。那么学校或社会又是如何培育这些“神童”呢?首先家长视之如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做其他耽误孩子读书的事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更不愿让孩子和其他同龄小孩玩耍,因为在家长看来,和普通小孩玩耍不但是浪费时间,更是对自家“神童”的侮辱。其次学校视之为宝,不惜代价挖来“神童”,并且对其家长保证这个、保证那个,优待之甚,无以复加。在大家认为,如此完美的“因材施教”,应该能把“神童”培养好吧?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宁泊、张满意、谢彦波、马蕾蕾、覃瑶等鲜活的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只以智商的差异性来因材施教而忽略情商的重要性,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如此片面的因材施教,不但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且会毁掉一个人。当然社会对于“神童”的捧杀,家长、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也为这样的失败打下了伏笔。
五、“因材施教”在现实教育中的可行性
现实世界中,学生的差异性太大,如:家庭环境、性格特点、身体特征、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自我发展方向、成绩、意志力等等。同样,教师的差异性也很大,如:性格特点、教学能力、知识水平、耐性、亲和力等。
对于广义的“因材施教”,比如:按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普通生和体艺生,这样的分类还是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育,操作起来也是可行的。
我们现在主要就狭义“因材施教”的可行性来分析分析。这里,我们马上要面对许多问题,首先,了解学生的个性是个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当一个班级里有60多个甚至更多学生时,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教师难以确定每个学生属于哪类“材”;其次,对于不同的“材”,该用何种教育方式来教育是个问题;第三,就算是知道其材和其法,面对众多学生有没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执行是个问题;第四,高中要分文理,教师也会有波动,好不容易积累到的学生个性信息如何传承也是个问题;第五,就算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但是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大的变化,如何把握其变化并相应的改变教育方式是个问题。
面对以上的五个问题,没有一个是好解决的。减少班级人数貌似是个好方法,但是,一个班能少到多少呢?假如从60人减为30人,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这个目前很难做到。改变教师自己,来适应学生的要求?这个在班级上课时显然难以执行,毕竟学生也是众口难调的。至于时间、精力、变化等问题也不是能轻易就解决的了。
在我看来,狭义的“因材施教”在目前的现实教育中难以做到。也许某个教师能用“因材施教”改变某个学生,但是那仅仅是个例,个例虽然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但是不能简单的推广,否则又忽略了教师的差异性。只有当“因材施教”有一般的可操作的方法时,我们才能在现实教育中执行,否则,只能是局部教师对局部学生的局部行为。
高考制度不合理,但是我们依然在继续,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理的可行的方法取代现行高考制度;“因材施教”很美丽,但是我们依然没执行,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般的可行的方法来执行“因材施教”。做不到、做不好不代表不作为,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积累,终能等到质变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