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在美术课上培养创造能力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以情造像,欣赏典型作品,借助电教手段,亲自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气氛,这一点是成功美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如何正确引导借鉴“趣味式教学”、“游戏式教学”仍然是我们今天重要的课题。学生若处在一个关系融洽、和睦、健康向上的集体环境中,与他人的交往密切,彼此能相互交流、帮助,共鸣,就有利于他的学习。一堂生动的美术课,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是和谐,和蔼的。大方的举止、得体的着装,给学生一种干净、利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小学生面前,老师看上去很精神,学生就更喜欢这个老师,这本身就给课堂起着铺垫作用,再加上充满激情而不乏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适合儿童心理的手势和鼓励的眼神,句句有情,声声悦耳,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加上恰 到好处的示范引导,抛砖引玉的提示,会给学生启发和灵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习与享受同在,最后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课堂的互动性十分重要,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找互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展示多彩的想象,引导他们积极实践。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否成功,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
二、以美激趣,以情造像
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以情造像,图情并茂,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物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的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课堂内容之美。如果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三、欣赏典型作品,激发创作激情
美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鼓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艺术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把孩子的视觉神经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让他们通过对美的欣赏,上发联想,突破创造思维的苦涩感,为新兴的创作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注重构建孩子创造灵感的感情源源,即在“成功的典型 ”中吸取精华,引以为鉴。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去欣赏,去体会、去感知和创造美,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精华,逐步莆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会。也可以准备一些上几级学生优秀的画,让同学们去看,他们肯定会说,画的真好,也会想,大哥哥,大姐姐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都能画的这么好,我们通过努力也一定能画的出来,这样,充分正确的利用孩子的好胜心,调动起他们最大的创作激情。
四、亲自体验,打破习惯性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好奇心是起点,探究活动是主要手段,积极情绪是密切因素,而尝试教学法就包含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这正如邱学华说过的“尝试是创造的前提,任何发明创造都 是从深度开始的,没有尝试何来创造。”
创新不完全等于奇想妙想、海阔天空,只有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才能创造出富有美感的新象来。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尝试教学法的运用。
如有一次让学生欣赏一了一张在一片色彩斑斓的背景上有一个细细的白色蜘蛛网的摄影作品,欣赏后,让学生尝试把 幅摄影作品模仿着画下来。在第一次尝试中,孩子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细细的白色蜘蛛网在彩色背景上很难画。于是就启发孩子“是否可以利用其它材料的帮助?”这一启发使孩子思维一下子开阔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水粉材料,他们大胆地利用油画棒、透明胶、线、玻璃球等,用画、贴滚等方式,不但解决了在彩色背上画出细细的白色蜘蛛网的问题,而且使第幅画都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小学生在绘画中的创造力表现,不但表现于能重新组织以前学过的造型式样、方法和技能进行造型,还能加上自己的创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亲自体验、感受,打破“艺术创作原本就是这样一种表现原理”的认识。
综上所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哪怕的一块色彩,一根线,只要学生有所进步,就应予以肯定。当我们清楚了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形成因素特征及其施教方式后,就更能够把握好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教师要用机敏的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去发现,相信有创造能力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学生,同样也会有更好的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美]欧文·L·蔡尔德《现代心理美学》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的心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01
[3][美]戴维·N·帕金斯《人格与艺术创造力》
[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作者简介:黄韬,江西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