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21

[ 刘煜超 文选 ]   

重耳在流亡中成为为一代霸主的原因

◇ 刘煜超

  [摘要]重耳是威震四方的春秋五霸之一,从《左传·晋文公重耳之亡》可知艰苦的流亡生活是促成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具体地说,又可以从生活环境、众人帮助等客观原因以及性格、精神等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透彻地了解晋文公重耳何以在流亡中成长为一代霸主。
  [关键词]重耳;流亡;称霸;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周王室的权威与号召力日渐衰微,各国诸侯你争我斗,合纵连横,纷纷来夺取中原霸主地位。晋文公重耳就是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力克群敌,脱颖而出,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中原霸主。晋文公之所以成为威震四方的春秋五霸之一,这与他十九年的流亡生活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使重耳逐渐成长为一代霸主。具体原因如下:
  客观原因
  (1)流亡生活的磨砺
  有句话说:“时势造英雄”,当时各国之间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而互相厮杀,战争不断。晋献公晚年宠幸的骊姬要为她的儿子奚齐争夺晋国王位,便开始了纷繁的斗争。太子申生被迫自杀,重耳有家难待,便只得逃往国外,过起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在流亡的过程中,还要时时提防身后晋惠公的追杀,因此,重耳流亡的历程是异常艰苦的。根据《左传》记载推算,重耳流亡时才十七岁,一个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贵公子,突然遭到如此巨大的不幸,这其中的磨难可想而知。重耳在十九年流亡生涯中足迹北达黄河,南到长江,西接渭水,东至海滨,行程上千里,途经八个国家。在八个国家中,分别受到不同的待遇。有对他赠车馈马,热情款待的;有对他傲慢冷淡,轻薄无礼的;有真心实意帮助他返国即君位的;也有施恩望报,乘机敲诈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他都一一尝遍,然而正是这种流亡生涯历练了他,培养了他。[1]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生活经验,使他有机会接触了下层劳动人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另外,这种流亡经历也使他在和各国国君打交道的过程中摸清他们的性格和用心,有利于他更清醒地认识和评估当时的政治形势。罗曼·罗兰曾说:“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艰苦的流亡生活折磨着重耳,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性格,锻造了他不屈的意志,使重耳能够从容适应和应付这个复杂多变的形势,使自己不被恶劣环境所左右。
  (2)忠心臣子的辅佐
  子犯当断即断,勇而有谋;赵衰智慧非凡,擅长辞令;介之推廉洁高尚,功成不受官。而且他们始终跟随重耳,丝毫没有因流亡生活的辛苦而背弃过他。[2]当重耳发怒要用鞭子抽乡下人时,子犯及时制止了他,以“天赐也!”[3]来提醒规劝重耳,使其赢得民心;当重耳在齐国沉浸于安逸生活的享乐之中时,子犯协助姜氏将重耳灌醉,使其重归于正途,重拾复国大志;在秦穆公宴请重耳的重要宴席上,赵衰反应灵敏,以“重耳拜赐!”“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如此灵活而恭敬妥帖的话为重耳赢得了秦穆公的好感,为此后秦国帮助晋国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僖负羁的妻子说得好:“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郑国大臣叔詹劝郑文公款待重耳而列出的三个理由中,有一条就是“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这足以说明重耳身边的几个臣子既有超凡的勇气、智慧和谋略,又有不可多得的耿耿事君之心,可谓形象高大,光芒耀人,让重耳事业如虎添翼。
  然而除了重耳身边子犯、赵衰等功绩显赫的臣子以外,还有许多小人物亦在积极帮助重耳。如向重耳报告重大情报的寺人披,他以前曾奉惠公的命令追杀重耳,但是这次却冒着被重耳杀头的危险,请求见重耳;重耳使人斥责他,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讽刺重耳:“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重,岂为刑臣!”正是他大胆无畏却又鞭辟入理的话让重耳放弃前嫌,接见了他,使他得以把“吕,郄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的重要情报告知重耳,使重耳成功避免了一次危险。另外还有一个叫竖头须的看守财务的小仆人,他“窃藏以逃,尽用以求之”,用所有的库藏财务以求接纳晋文公回国。有这么多人辅佐重耳,无疑使他更加勇往无前、所向披靡。
  (3)三位妻子的帮助
  有一句话说:“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何况重耳的背后有三位非常优秀的妻子相助。重耳的第一个妻子是季隗。当重耳要离开狄国去齐国时,她没有为了留住心爱的丈夫而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而是深情说道:“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是多么真诚而又饱含爱意的一句话啊!她让重耳放心地去追求自己的宏图大志,让重耳没有后顾之忧,心怀着爱放心前行。季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善良、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崇高献身精神。重耳的另一个妻子姜氏,像每一个女人一样,想让丈夫永远陪在自己身边,然而她却果断杀死了偷听的女奴,劝诫重耳“行也!怀与安,实败名。”这体现出她不仅果断干练,深谋远虑,工于心计,虽然手段残忍,但勇于割爱,具有女政治家的胆略和才识。文章写出了她的卓越政治家的眼光和敢作敢为的一身豪爽之气。是一个能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帮助丈夫成名的贤德妇女的形象。[4]若当初没有姜氏的劝阻,或许重耳会永远沉迷于享乐之中,忘记自己的大志,这样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原霸主晋文公了。重耳的第三个妻子怀嬴,虽然她有强烈的独立人格,不肯让重耳看低她,使重耳为他“降服以囚”,但特殊的是,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重耳作为秦穆公的女婿,必然会从秦穆公那儿得到一些好处,因此怀赢间接给了重耳很多帮助,尤其是政治上的帮助。没有这三位妻子的帮助,重耳很难在政治上大施拳脚,这三位妻子在重耳从流亡到称霸的过程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4)秦国的帮助
  有一次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赵衰说:“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这句话言外之意是秦穆公将重耳看作是可以辅佐周天子的人选。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有了强大秦国给重耳辅佐周天子的正当名分,使得他争夺王位具有了合理性。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即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周历正月,秦穆公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这则是秦穆公给予重耳政治上的又一支持。后来秦国又给予重耳以军事上的支持,“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来帮助重耳控制国内的混乱形势,促使其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秦穆公帮助重耳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秦国的利益,但不管怎么样,有这个强大的秦国相助,总比重耳孤军奋战强百倍。有军事强大,称雄一方的秦国带头协助重耳,其他对重耳有偏见的、弱小的、“墙头草”型的国家就不敢随便找重耳的麻烦,这也在无形中给实力尚不雄厚的重耳添加了成功实现宏图大志的砝码。
  (5)某些国君思想僵硬,间接保护了重耳
  当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以免留下后患,然而楚成王却说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思想古板、不变通的他把天这个虚无的东西搬出来,称天命难违,白白浪费了除掉重耳这个竞争对手的机会。
  然而,苦难的生活并不是可以将每一个人塑造成英雄,苦难可以提升一个人,亦可以埋葬一个人。同样,并不是有贤人相助的人都能成就伟业,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为主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就是扶不起阿斗,改变不了阿斗昏庸无知的本性。因此,促成重耳成长为一代霸主的,尽管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重耳自身的种种精神、性格等主观原因。
  (1)不惧困难、百折不回和坚忍不拔的高尚精神
  重耳没有因为穷困到只能向乡下人讨饭吃而停滞不前,放弃理想;他也没有因为受到各国的不好招待而气馁颓丧。面对异常艰苦的流亡生活,重耳从没有放弃过对自己远大志向的追求,正是这种不怕困难、百折不回的精神才促使他最终成就霸业。
  (2)知错就改、心胸宽广和善于纳谏的伟大品格
  重耳其实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出身贵族,总不免会以公子身份自居,出现一些贵族公子常有的不良印记。如重耳向乡下人讨饭吃时,“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当子犯和姜氏把他灌醉打发他上路时,重耳则“醒,以戈逐子犯”;怀赢端水给重耳洗手时,重耳则“既而挥之”。这些都体现了重耳骄纵蛮横、粗暴无礼、贪图享乐的缺点。然而,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重耳看到这些不足后,努力抑制住自己的冲动,隐忍克己,对乡下人收鞭息怒,向怀赢“降服以囚”,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重耳贵为公子,有错就改,这种行为是何等可贵?面对“野人”给予的土块,重耳认真听取了狐偃的劝说,“稽首,受而载之。”“稽首”这个词在秦穆公和重耳对诗之后又出现一次,重耳对秦穆公“降,拜,稽首。”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对两个身份有着天壤之别的人,一个是粗俗的农民,一个是威风凛凛,受万民敬仰的秦国国君,重耳却施以同样的礼节:“稽首”。“稽首”即“以头抵地,为时甚久”乃“古代最敬之礼”。[5]重耳能向一个卑微的乡下人行如此大礼,足以说明其改过态度之真诚。另外,寺人披曾经奉惠公之命谋杀重耳,但是重耳却不计前嫌,接受他的进谏。还有小官竖头须对重耳说:“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重矣。”若这话讲给一个暴君听,或许会招致杀身之祸,而重耳听了这句话则接受了他的进谏。《史记》上有这样一句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尔庶,故能明其德。”重耳正是以其宽广的胸襟,广听谏言,才能获得臣子及广大人民的敬重和支持,同时,很多谏言也为他制定计策谋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为他此后的称霸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不卑不亢的处事原则
  当僖负羁送重耳一盘藏有一块宝玉的饭后,“公子受飧反璧”,把宝玉还给僖负羁。按说重耳在到处漂泊流浪的逃往生活中,需要有经济上的需要,但是重耳却没有贪图别人的钱财,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拒绝珍宝钱财的诱惑说明重耳始终自洁以坚守着自己人格独立的原则。楚成王接纳重耳之后,问重耳拿什么报答他,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重耳并没有因为楚成王的款待而恭维他、取悦他,而是不卑不亢地坚守着一位晋国公子的原则。
  (4)爱材,惜材的用人良策
  “文公妻赵衰”“晋侯赏从亡者”“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这些都足以说明重耳以真诚之心对待手下。而赵衰、子犯乃至介之推等人胸怀博大,见高识远,和重耳生死与共,肝胆相照,这又足以说明重耳的眼力不凡,会用材,是识千里马的伯乐,而不是随意将小人安置在自己左右。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重耳才会在流亡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君主,混乱破败的晋国也从此由乱而治,继而成为声名显赫的春秋五大中原霸主之一。他的光辉形象亦流传千古,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1]段爱萍.春秋霸主重耳形象探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段爱萍.春秋霸主重耳形象探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左丘明.左传.李维琦等注.长沙市:岳麓书社,2001
  [4]布莉华. <重耳之亡>中一组个性鲜明的女性配角系列.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4)
  [5]朱东润. 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煜超(1988—),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重耳在流亡中成为为一代霸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