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语言简洁,朴实无华,却能够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主人公的迷茫与虚无。本文是从分析《雨中的猫》简洁的叙事特点和含蓄的象征手法入手,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海明威;雨中的猫;叙事风格;象征手法;冰山原则
《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曲。《天净沙》一曲,短短二十八字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也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而此曲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 “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平淡无奇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以“蒙太奇”的笔法巧妙地连缀了起来,看似只是简单的描绘实景,实则把人物抽象的难于表达的凄苦之情,用有形的实物表现出来。
而这首曲与美国著名文学大师欧内斯特·海明威的
初读《雨中的猫》,对这短篇很不在意:一位无所事事的太太,看到窗外躲雨的猫,心生怜悯,要把它抱来自己的住处。下去后却发现猫已经不见了,便缠着丈夫说是要猫。最后老店主遣人送来了一只玳瑁色的猫。寥寥数语便能概括小说的大意,粗读可以说小说毫无动人之处,甚至与普通的流水账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那就是小说全部吗?20世纪的美国文坛上,记者出身的海明威,有着极高的语言敏感性,。那自成一体的简约、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在欧美文坛上的影响至今不衰。但是,跳过那些名篇,才能领略到这个文坛巨匠更大的魅力。本文把《雨中的猫》作为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下海明威作品里的象征手法所体现的艺术风格。
《雨中的猫》背景是意大利。小说以太太的眼睛为视点,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我太想要它了,”她说,“我搞不清干吗这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让一只可怜的小猫在雨中淋着可不是好玩的。”
“不管怎么说,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现在我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或什么好玩的,我能有只猫也好。”
海明威首推的叙事手法,是使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与形象之中,让读者通过形象的感受去发挥作品的思想意义。作者似乎并不愿意让读者一眼看穿自己的立场,所以并没有在小说中直接交代自己的想法。而是不断重复着象征,积累起来,使其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
“猫”可以是象征着太太想要得到的、保护的、拥有的事物,是一种被关心和重视的感觉;可以是对摆脱孤独、找到精神寄托的希望;也可以是太太对孩子的渴求,希望满足自己女性母爱的感觉。尽管作者没有一一描述女主人公的外型、性格,避免直接刻画人物的形象,但是人们依然可以从猫的出现、消失到再现,深刻体会到的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她渴望通过这只猫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找到自我的存在。但是猫还是走了,所以她的努力化为乌有。猫的处境没有改变,而她亦然。小说通篇无一处提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但作者仅仅用几个动作,便将她状态跃然于纸上。
当妻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一只猫,想要改变发型,想要新的衣服时,得到的回答从开始的婉言拒绝到后来的“shut up”,一个伪善、冷酷的丈夫形象跃然纸上,丈夫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霸权的角色。猫找寻避雨的地方,即女人在夫权的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话语。有着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权主义来规定、制约的女性的权利,女性在家庭中仍然是男性的附属品。
故事的结尾是正当妻子陷入诉求无门的绝境时,旅店老板却派侍者将那只猫送进房间来了。这只是雨中的那只猫?我们不知道,而作者对此也没有很明显的评价和提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挖掘。但是,旅店老板作为一种文化束缚的象征,再次剥夺了妻子争取冲破自由的机会。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就可以省略掉一写东西。读者呢,如果作者写的东西真实,自己就能够感觉到省略的部分,就如同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一样,而这写内容又常常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出来的。
一只雨中的猫,带来的是人物不同的反应和态度,而这些人物,则是各具其象征意义。海明威刻意回避了小说主人公的外在形象,用简单的动作、对话,含蓄的象征手法,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雨中的猫》看似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对话直白,但却寓意深刻,也透露了女权主义思想解放中女性解放的迷茫。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定有其独特的魅力。“猫”只是一个含蓄的符号,它代表的也许是一个物品,一个想法也或许是一种现象,一种文化。象征的意义,使得我们可以用直白的表述来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但是象征离不开我们自己的直觉体验和联想能力,更不能脱离作品凭空猜测。中国古有“四两拨千斤”一说,对于文学作品亦适用。有点时候,如同《雨中的猫》一样,用最朴实的对话、最简单的动作为原材料,添一点点细节,加一点点意向,却留给读者最深刻的记忆和最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