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为了有效实施德教,孟子对道德的起源、德育的目标、德育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论为核心,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培养崇高人格的德育观。这些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德育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世一般把他和子思合称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孟子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三乐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论为核心,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培养崇高人格的德育观。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在当代,仍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研习、汲取。
一、关于道德的起源
人们的道德观念究竟从何而来? 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皆善的理论。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皆善,是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便是所谓的“四心”。“四心”又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成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和开端。这便是所谓的“四端”。 “四端”决不意味着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而仅仅是完善人性和道德的开端而已。与此同时,孟子还认为,像人天生就有四肢一样,人的“四心”和“四端”不是后天的,是生而有之的,孟子的性善说包含着对人的道德起源问题的探讨,带有浓厚的先验论色彩,强调了人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后天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养性”,使人的善性最终与天道相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关于德育的目标
既然人天生就有“四心”和“四端”,那么世界上何以会有众多不善的人?这是孟子性善说所面临的强有力的挑战。为了使其性善说无懈可击,孟子强调了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度和社会环境状况对完备人性和道德的重要作用。他在《告子上》中,以牛山的草木作喻:牛山绝非不长树木的不毛之地,其所以没有树木,是由于人为的砍伐破坏。因此,人的天赋的善性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他还明确指出:丰年少年子弟依赖好收成而好吃懒做,灾荒年少年子弟巧取豪夺,这并非他们天赋的秉性如此,而是后天环境使然。基于上述思想,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这里,他肯定了人人都有成为尧舜那样圣人的可能。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回答即包含有对“四心”、“四端”这一“为尧舜”的前提条件的认可,更包含着对能否“为尧舜”在于自身的努力的强调。孟子不仅仅提出了德育的目标要成为圣人,还指出了完备人性和道德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把丧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寻求回来,不让天赋的“四心”散失;“反求诸己”,使其不断充实。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的后天的自我道德完善。其次,要高度重视“居移气,气养体”这一事实,万不可忽视后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完备人性和道德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三,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使人们的天赋善性日臻完美。
三、关于德育的途径
孟子高扬着性善论的旗帜,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命题把人从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在这一前提下,和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一样,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人的自身价值的研究。他反复论证了怎样实现人自身的价值问题,强调要通过理想人格的砥砺这一途径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他痛斥那些为求取禄位而不择手段去迎合君主的游说之士,强调高官厚禄并不能证明人的自身价值。要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必须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完备天赋的善性和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便是通过砥砺理想人格而达到的最高的道德精神境界。然而,砥砺理想人格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人生旅程。为此,孟子强调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他为后世留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铭言,不仅仅赞颂了在贫困、忧患中崛起,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不畏缩,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壮丽人生,而且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之光。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安乐使人易于生存,忧患易于致人死地,但孟子看到了事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转化的道理,并以此来论证在充满激烈矛盾的社会中去实现自身价值。这就使他上述的铭言格外警策动人。当论及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孟子特别强调人们在关键时刻的自我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与“义”不可兼得,在两者激烈冲突的关键时刻,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便彻底地显示出来,承认一方的价值,便否定了另一方的价值。对此,孟子又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神圣命题。舍生而取义成为了儒家人生价值观中最辉煌的篇章,数千年来,哺育了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奋斗不息,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孟子的德育思想哺育了我们华夏民族,形成了我们民族崇尚气节、坚持真理、坚忍不拔、正气凛然的共同品格。这无疑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使得我们民族能历尽坎坷延续数千年而不衰,迄今仍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建立社会主义新秩序的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呼唤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前进,当我们面临许多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面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重温先哲孟子的这些思想,将给予我们生活以积极的启示。
作者简介:任成华(1980—)女,陕西省安康市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