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发现,是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后获得阅读体验的过程。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时,教师可以营造特定的氛围,来帮助学生感受、品味。
【寒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一天,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走了一遭,“旅行”结束,小骆驼神气十足,而小红马垂头丧气。同学们,我就是文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介绍,我很是自卑,我怎么就没有两个肉疙瘩,没有双层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生: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还是你厉害。
师:是吗?
生:在古代你可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
生:“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这些成语都是赞赏你们马的家族呀!
师:啊,看来我小红马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小红马有小红马值得自豪的地方。那你们有吗?
生:我的笛子吹得很好,是班上吹得最好的,在学校比赛还得了一等奖呢! 师:那你就应该—一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 生:虽然我的学习不怎么好,但我的绘画非常好,老师经常表扬我。我感到自豪。 师: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你绘画好,老师也为你感到自豪。好好努力,相信你的成绩也会和你的绘画一样棒。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星期天能和妈妈一起做家务,妈妈说我很懂事。 师: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注意把你的自豪感溶进文字里面。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简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是关键。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叩击学生的心灵时,“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引以为豪的地方。很明显.结课前的再一次读课题已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已不是沉睡着的文字,它已经永留在学生心间。这不仅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案例】《海伦-凯勒》(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一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这段话让我感动。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却能每天夜以继日地练习。
师:你感动于她坚强的毅力,感动于她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练习。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夜以继日地练习说话?
生:因为她想让她的伙伴们、最亲近的伙伴们听懂她说的话。
师:让伙伴们听懂她的话,就是想跟伙伴们进行——
生:交流。
师:是呀,她要让自己像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跟大家进行沟通,进行对话。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试验。我说一个词语,你们观察我的唇形来判断我说的是什么。
师:喝水。(重复三遍,只动嘴不颤动)
师:知道我说什么词语的举手。
(没人举手。)
师:看着老师的唇形判断发音都这么难.更何况海伦没有视觉,完全靠触觉判断老师舌头和嘴唇的颤动情况来学习发音呢?你们可知道她是怎样学发音的呀?
师:(出示句子: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他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我们再来做个小试验。请你用手放在脸上,说两个词。“水”“河”,你有什么感觉? 生:没有感觉。 生:这两个词的发音动作几乎是一样的,分不出有什么区别。
师:是啊,我们常人练习说话首先要用耳朵去听对方发出的声音,然后才会模仿着说话,但是海伦的学习却是太艰难了。这就是这位聋哑盲姑娘的学习啊。你们说海伦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能不夜以继日吗?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
【简析】盲、聋、哑的世界,我们正常人是无法体会到的。教者用两个小小的试验让学生走近了海伦,感受到了她的发音之艰难,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海伦能学会说话,简直就是个奇迹,怪不得她回家要大声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有了这样的体验,“夜以继日”等词语就都“醒”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