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色彩义”,是指在词语固有的词汇意义之外,包含的由于人们的主观态度而产生的附加意义。具有附着性、广泛性、联想性。包括“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地方色彩”、“时代色彩”和“民族色彩”等。
一、语体色彩。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词的语体色彩可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①口头语体,特点是“自然、活泼、通俗、生动”。带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②书面语体,特点是“严密、规范、文雅、庄重”。从书面语的表达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公文语体等多种。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例如“好看——美丽,溜跶——徜徉,抄袭——剽窃,吃饭——饮食,喝水——饮水”,前一个就是口语词,后一个就是书面语词。
二、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人们把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所表达的这种特殊的附加意义,叫做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①褒义色彩表现的是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②贬义色彩表现的是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③中性词则是不带褒贬、爱恶色彩的一类词。例如“成果——(褒)——结果(中性)——后果(贬义)赞成(褒)——同意(中性)——附和(贬义)技能(褒)——技术(中性)——伎俩(贬义)赞美(褒)——赞扬(中性)——奉承(贬义)”。准确地选用含有褒贬意义的词语,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形象色彩。词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词语的形象色彩体味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等的感觉基础上。其中,以视觉形象的居多,这种视觉上的形象使人对某一客观事物具有直观、感性、具体的头脑反映。例如成语;“望梅止渴”,一听到“梅子”,头脑里马上就产生了对“梅子”颜色、味道的联想,一想到梅子的酸味、口里就立即分泌出许多口水。再比如“月白、鸭黄、草绿、银灰、茶色、绿油油、金灿灿、奶油色、红彤彤、火辣辣、白花花、鼎力、鼠窜、席卷”等就是以摹状方法构造的词语。这些词语都会引起人们对事物听觉形象的联想。恰当地选用好富有形象色彩的词语,既可以使词语指明具体的对象。增强语义的明确性,又能加强语言的鲜明感,生动性,增加话语设喻的作用。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更加透彻地理解对象的本质特征。
四、地方色彩。所谓词语的地方色彩,是指由词所标记的事物、现象的特定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方气息、地方情调和地方特点。作品中适当带有地方色彩,有助于形象的描绘,能更生动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生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内蒙古的“马头琴、奶茶、敖包、蒙古包”、东北的“二人转、乌拉草、北大仓”、西藏的“牦牛、哈达、青稞酒、酥油茶”、广东的“番薯、白斩鸡、早茶、煲汤”、四川的“龙门阵、龟儿子、抄手、雄起”、北京的“拌蒜、歇菜、遛弯儿、姥姥(表不服气)”等等。有一些词语,其地方色彩十分浓郁,例如:云南的泼水节、湖南的花鼓戏、苏州的评弹、四川的变脸、安徽的黄梅戏等等。
五、时代色彩。词语的时代色彩。指词语所体现出的特殊的时代氛围和时代气息,是社会历史变化发展在语言词汇中的投影和烙印,是时代风貌在词语身上的体现。譬如:封建时代的词语:圣上、太后、千金、圣旨、保驾等:民国时期的词语:战区、马弁、姨太太市党部、精诚团结等;抗战时期的词语:坚壁清野、满洲国、沦陷区、国统区、三光政策等;文革时期的词语:红宝书、红卫兵、黑五类、活学活用、牛鬼蛇神等;新时期的带有时代色彩的新词语:①政治方面的:和谐、理念、黑洞、打黑、减负、黑箱、决策、权钱交易、西部开发、数字干部、豆腐渣工程等;②经济方面的:按揭、营销、双赢、疲软、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泡沫经济、假日经济、关税壁垒、通货紧缩等;③环保方面的:植被、沙尘暴、绿视率、口蹄疫、疯牛病、白色污染、视觉污染、阳伞效应、尾气超标、厄尔尼诺现象等;④文化方面的:山寨、创意、新潮、蹦极、蹦迪、泡吧、人气、发烧友、知识产权、视觉污染等;⑤体育方面的:放水、下课、球探、球市、黑哨、出局、擦边球、乌龙球、梦之队、短平快等:⑥法律方面的:网警、性贿赂、法律规避、非法集资、知识产权、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灰色收入、走私贩私、撞了白撞等;⑦科技方面的:蓝牙、克隆、解码、上网、遥感、伟哥、千年虫、多媒体、二恶英、磁悬浮、光纤通讯、基因工程、降解塑料、笔记本电脑、信息高速公路等。⑧社会生活方面的:速配、速递、健美、猎头公司、世纪宝宝、生态公园、绿色通道、绿色消费、黑色食品、社会保障制度等。
六、民族色彩。语言除了具有全人类的共性外,还具有各民族不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真正内涵,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其它语言的本质所在。词汇的民族色彩深深根植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的民族性是词汇民族色彩的源泉。例如:①反映汉民族民俗事象的独特词语。如“粽子”、“年画”、“踏青”、“登高”、“年夜饭”、“舞龙灯”、“扭秧歌”、“中秋节”等。②证明民族变迁的地名。如“哈尔滨”、“佳木斯”是我国古代女真语的地名,据此可以证明,这一带曾是古代女真族的居住地。③表现民族文化心态的人名、地名。姓名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表现了人们的血缘关系,同时取名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状态。如汉族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俄罗斯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美国人在姓前可以有一个名。也可以有两个名。而地名则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变更,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特定位置和行政区划的变化,例如以“集”为名的地方,过去多是集市所在地,如“柳林集”;以“驿”为名的地方,过去多是交通站,如“马嵬驿”。还有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如“李家集”“杨村”;以地形、地貌等特征给地方命名的,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以物品命名的胡同、街道,如“羊肉胡同、米市大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