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2

[ 徐金国 文选 ]   

谈语文备课中的“三读”教材

◇ 徐金国

  经常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听课之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打开教师交上来的备课笔记,只见书写工整,课时数充足,教学过程详细,而且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上都有学校教导、教研部门签阅和加盖的印章。如果单从形式看,由于各学校狠抓教学“五认真”的落实,几乎所有老师的备课应该说都比较认真。但如果仔细研究备课的内容,又觉得许多学校老师备课的有效性实在很不够,特别是对教材的研读明显不足,致使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必要的厚度。
  在研读教材的问题上,余映潮老师的一句话可谓经典,即语文教师备教材就是要先把教材读“厚”,然后再把教材读“薄”。 所以,备教材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读厚”教材,广泛搜集材料;第二步是读进教材,沉浸到文本中去;第三步是读出教材,读出自己的见地。
  一、 读厚教材。所谓读厚教材,首先是要通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特点和教材编写的意图。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不再以知识单元组织课文,而是以人文专题进行编排,而且每个专题中又设置两到三个板块作支撑。在教学方式上强调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文本研习式”“问题探究式”和“活动体验式”。教师只有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如果备课中教师无视教材编排的体例,不能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缺乏整体把握,缺乏专题意识,只是就文本讲文本,甚至只是照搬教参或备课手册,必然不能用好教材,甚至会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无益于学生专题意识的形成。其次是大量搜集和查阅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我们常说“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教师在备课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查证,上下求索,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只有课前认真阅读和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等等,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论世,正确解读文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教《生命的意义》,如果老师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没读过,对保尔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对生命的意义所做的思考都不了解,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无论如何都不能入情入味。教卡夫卡的《变形记》,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那么就很难理解小说荒诞不经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一册教材,上一篇课文,无论如何都不能就教材研究教材,就课文研究课文,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一辈子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参)。凡是教师不能“读厚教材”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流于浅薄、没有厚度的语文课堂,也一定是缺乏生气、效益不高的语文课堂。所以,“读厚”教材很重要,堪称当今语文教育大家的于漪老师,在其著述中就多次强调备课中大量收集资料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
  二、 读进教材。所谓读进教材,第一层意思就是教师自身要努力沉浸到文本中去,对文本要倾注自己的感情,敢于表达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要教好课文,教师自身的情感首先必须沉浸到文本中去。我们的阅读课上,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读书要读出感情,那么教师是不是也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在用心去教课文呢?上课其实和写文章是一样的,最好的课堂不是做出来,是从教师心中自然流出来的。
  第二层意思,就是教师要努力透过文字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譬如说,教《台阶》一文,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文章叙述了怎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而要透过台阶看到父亲的人生追求。同样教《金岳霖先生》,我们也不能把目标定位在文章写了几件事情以及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些问题上,更要思考作者汪曾祺是在怎样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作者怀念金岳霖先生,更是对西南联大那个时代学人风范的深深怀念。
  读进教材最好的做法就是,拿到一篇课文,先什么资料也不看,自己仔细读上三遍(包括书下的注解和文后的思考与练习),然后思考四个问题:一是文本应该写什么?二是文本究竟写了什么?三是作者这样写为了什么?四是作者是怎样写的?等到四个问题的思考有了大致的答案,这时再去查阅各种资料,看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与作者和编者产生了共鸣,自己的解读与编者专家的解读有多大的差异,怎样的解读才最符合作者的本意,最适合学生接受,然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只有真正读进教材,教师才能找到解读文本的入口,才能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和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本人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课堂上师生对于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讨论难以深入,或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或似是而非,究其原因恐怕都与教师自身没能够读进教材,没有沉浸到文本中去有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能读进教材,读懂教材,而以己之昏昏,欲使学生之昭昭,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 读出教材。所谓读出教材,同样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教材出发,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譬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拓展到对苏词的豪放词风的理解,苏词的豪放不是辛弃疾那样的伟峻恢弘、慷慨悲昂,而是一种乐观开朗和旷达的胸襟,豪放又不失淡雅。读出教材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在前面读厚教材、读进教材、读透教材的基础上,解读一篇文章,应该有教师自己的东西。譬如说参照了编者、专家、名师的解读,教师必须作出自己的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最恰当,最适合学生,怎样的解读更富有创新。作出这种判断与选择都与教师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教学智慧有关。所以说,读出教材,最终表现出的就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能力。就好像是庖丁解牛,是教师长期阅读经验和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而且这种经验和智慧往往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使阅读教学有了教师自己的东西,长期积淀,就会变成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

谈语文备课中的“三读”教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