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11

[ 赵咏梅 文选 ]   

欲作文,先做人

◇ 赵咏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写好作文?这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懈探讨的问题,也是令家长、学生头疼的难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坚持认为: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思维材料和写作知识。不过,阅读只是解决了习作语言、习作形式等“外壳”问题,而文章的“灵魂”跟习作者的思想灵魂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先学会做人,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积极健康的认识和感情。
  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好文的关键。最近我阅读了叶圣陶先生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大受启发。我国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丐尊先生说:“文字毕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不去从培养本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着想,一味想从文字上去学习文字,这是一般青年的误解。”“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须从各方面收得,只偏重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洞无实。”由此也就解答了作文的要诀,写作须从激发思想感情开始,而“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决定了文章的好坏,这就涉及到如何做人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别人的关爱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他们浸泡在爱的蜜罐中却不懂得感受爱,不懂得感恩,更不懂得回报爱、施予爱。在教学中,在考查时,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一个你最想感谢的人”“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不少孩子却愁眉苦脸,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题材,甚至有孩子直言不讳:没有什么令我感动的事。惊讶之余又颇感寒心:在你成长的十多个春秋里,你的父母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他们没做过一件让你温暖感动的事吗?我教过一个女孩,从乡下转入城里读书,借住在舅舅家。舅舅一家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在学习上为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因为她语文底子薄,舅舅每天陪她赏析一篇美文,做做阅读理解;身为英语教师的舅舅天天陪她一起听录音,纠正她的发音;在一次考试前夕,舅舅利用假期,把她平时的数学练习题找出,抄下所有错题,让她一道一道过关,舅舅整整抄了十一页。正是这样,她的成绩有了可喜的进步。可是我发现,在几乎一学年里,她所有的习作从没写过舅舅一家,没写过发生在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件事,关于上述题材的作文她宁可去编造,自然,她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真情可言。和她的舅舅谈起这事,这位舅舅直摇头,显得很无奈,生活中的她就是这样,不懂感恩,有时还很霸道,甚至欺负刚上幼儿园的小表妹,有时甚至怀疑她是不是情感缺失。我想起了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鉴于以上认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手,把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其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美文共赏,浸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好的文章,总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坚持用好文章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我致力于建设书香班级,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除此之外,每天,我都会抽出时间,向学生推荐一篇精心挑选的美文,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叩击每个学生的心扉。读后,要求学生说说,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是什么。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身影,在站台给作者买橘子,慢慢探身下去,艰难攀上月台的动作深深打动了学生。孩子们明白了,亲情、友情、师生情,不需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它们就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关键是要用细腻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后来的习作中,学生关注的细节越来越多了:“放学了,走出校门,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和熟悉的车。妈妈熟练地取下我肩上沉重的书包,放进车篮。车缓缓地往前行驶。‘晚上吃什么?’‘随便。’我知道,尽管我每次的回答都是‘随便’,但每次饭桌上总是我喜欢吃的饭菜。”“又是一个周日,妈妈叫我陪她去逛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去呗。到了步行街,妈妈把车停在世纪影城前面。下了车,面对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些马路杀手可是不眨眼的,能一下子从为我们服务的交通工具变为威胁你生命的冷酷死神。所以,我对过马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跨出了第一步,咦,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又把脚缩了回来。正在犹豫间,一只大手握住了我的手,是妈妈。哦,少的就是妈妈的那双手。妈妈的手像是给我充足了电,我走向马路对面。此时此刻,天地间没有虚伪,没有烦恼,就只剩下令人感到温馨的爱在飘逸、荡漾,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有了爱的滋润,任何景物都变得万分迷人:白云像一位舞者,在天空中跳着春天的舞蹈,就连花圃中的小野花都令我陶醉。那几棵广玉兰更是夺目,虽然它们还未完全开花……”“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句句朴素而有哲理的话语,引领着孩子们在书香中感悟真谛,荡涤心灵,逐步成长。
  
  二、家校携手,引导感恩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爱的焦点,是家庭的中心人物。一部分孩子感情上自私,不关心他人,却把别人关心自己视为当然,没有“手足情”的体会,在集体中不合群,总想“拔尖”,叫别人都让着他,我行我素,不听劝告,对家长和其他成人,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根源出自家庭。“孩子的许多缺点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因而,孩子们的“情感荒漠化”问题和家长的一味溺爱密切相关。“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经常利用家长会、校信通平台和家长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呢?有些做法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如:适当地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孩子做,让他体会劳动的艰辛,在艰辛中感恩父母的辛劳;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孝敬老人、感恩社会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做好孩子的榜样;在给予爱的同时提醒孩子感受爱,并说声“谢谢”,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提醒孩子用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向老师表达感恩之心……
  
  三、时事评述,提高认识
  
  世界各地的时事,每天都在发生,每秒都在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乃至世界各地的时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拓宽眼界,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同时也能激发情感,提高认识。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翻阅报纸或是上网浏览,晨会课辟出 五分钟开展“新闻播报”“时事评述”活动。若遇上重大的事件,那便是最好的教育契机。2008年的“5·12”大地震、“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神舟7号”的成功发射、青海玉树地震、云南大旱……一件件或喜或悲的事件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在一次次评述中,孩子们进步着、成长着。记得云南大旱期间,我从网上搜集了一系列图片放给孩子们看,孩子们震撼了,流泪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干旱的程度如此严重。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看着一幅幅云南旱灾的画面,我愕然。大地枯黄枯黄,老天欲哭无泪,处处弥漫着沙尘。那一道道纵横交错的裂缝啊,就是大地心口的一道道伤疤。大地在无声地呐喊,诉说老天的不公。我猜想,如果有一滴水,这泥土定会贪婪地吮吸,‘伤疤’也会一点一点地愈合。河塘干涸,鱼儿永远地被定格在干硬的泥土中,睁得大大的眼睛里似乎满是渴望;许多树苗在一阵又一阵热浪的袭击下,耷拉着脑袋,叶子也卷了起来,枯黄枯黄的;而人们,瞳仁里流露出绝望和空洞,似乎不明白为何老天久不降甘霖,嘴唇干裂了,皮肤也因缺少水分的滋润而张大毛孔,试图抓住空气中一丝水分。他们在呻吟:‘水,我们要水,老天爷呀,你为何如此不公?’看到此情此景,我们还有何理由浪费一滴水?”“一张张让人揪心的图片从我的眼前掠过,我的心里在无数次地问自己:我能做什么!生在鱼米之乡的我恐怕很难遇到云南灾区孩子的困境,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我们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幼小的生命因为缺水而逝去吗?难道天灾真的就无法抗拒吗?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份爱,相信云南的孩子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云南的孩子们,你们的灾难也是大家的灾难,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携手与你们共渡难关。我们坚信:人定胜天,灾难终将过去,美好的未来必将到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云南加油!”
  
  四、佳作漂流,拨动心弦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学会做人、提高习作水平,我采用了写循环日记的方法,就是采用接力的形式写日记。因为,日记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语言,张扬个性,在日记中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灵成长过程。我鼓励学生观察自然、留心生活、关心社会、积极思考、大胆表述,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去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书写,抒发自己的真情、真意、真感受。在日记的交流中,孩子们也学会了赏析别人的,改进自己的。每天批阅到优秀的日记,我就复印张贴出来,冠以美名——“在班级发表”,或是找个时间读给同学们听,增加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的同时,达到了“拨动心弦,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目的。
  学书先宜养性,作文先学做人。有好的人品才能与好的文品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做人是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人不但能写好作文,能创作出优美的作品,更能谱写好自己的人生篇章。

欲作文,先做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