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60

[ 钱恩红 文选 ]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

◇ 钱恩红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杜甫的体会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面对识字不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体会到,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挖掘书源,让学生读好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识字量少,却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必须首先培养学生读书意识,让学生产生阅读需要,让学生喜爱图书,享受阅读乐趣。让他们能借助拼音、图画阅读,并练习有声读和默读。
  小学低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我将每学期学生阅读的图书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必读目录,是与本学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书籍和古诗。
  (1) 课前搜集,提前阅读。如:教学生字“雕”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雕的知识。学生们主动在《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寻找相关资料,认真阅读。有了课前的知识储备,学生课上的交流就轻松愉快多了。
  (2) 课后搜集,拓展阅读。如学习古诗《春晓》后,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学习有关春天的古诗;采用“同人异文”(同一诗人的诗词),学习有关孟浩然的古诗,增加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再如学习《沉香救母》后推荐《宝莲灯》这本书。
  第二类是推荐目录,是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知识类、文学类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蓝猫三千问》《宇宙探索》等,其中《小学生安全常识》是值得阅读的书。再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让学生搜集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还向学生推荐《中国节》这本书。
  第三类是自选目录,由学生根据各自需要,自主选读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类书籍。如《奥特曼》《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经过调查发现,女生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生喜欢看科学、体艺等方面的书。
  为了保证学生有书读,我是这样做的:学生需要的书一部分可以在班级图书角借到,一部分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借阅,还有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到。另外,我收藏了一些书,有《开心小博士》《小小童话屋》《亲近母语》《世界49大谜》等,供学生借阅。
  二、 加强引导,让学生多读书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 落实阅读时间
  1. 晨诵。早读时,进行有声阅读。学生按座位轮流值日,值日生负责监督阅读情况。早读前,教师在黑板一侧写一则关于读书或学习的名言警句,上午课前3分钟(预备铃和上课铃之间)诵读、背诵,下午课前3分钟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
  2. 午读。中午11:40~12:30进行无声阅读(我们学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在校代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读书空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可默读儿童诗、经典范文(古诗文诵读可与早读结合)。
  3. 暮省。改变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实现作业多元化。课前,独立阅读预习作业;课后,自主完成课内、课外阅读作业。
  每周二最后一节课为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鼓励学生做摘录笔记,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二) 指导阅读方法
  1. 阅读程序。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拿到一本书,要先看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因为图画基本上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意思,所以阅读时先看图,再看文)。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并在疑难或重点的地方做上记号。阅读全文后,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做读书笔记。
  2. 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很多,只有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在阅读中能汲取知识养分,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品位和趣味,才能真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乐事。
  (1) 默读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低年段学生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快速阅读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默读。在实践中,我尝试分三阶段进行:
  ① 指读,动唇,不出声——引导学生提高读的速度。
  ② 指读,不动唇,不出声——进一步提高学生读的速度。
  ③ 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读的速度,做到“博览群书”。
  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牢固掌握汉字,能读顺句子,朗读速度有一定的提高(能快速读出课外书中的句子)。
  (2) 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拼音、图画,练习有声读和学习默读。”引导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读浅近的童谣、古诗及寓言、故事等拼音读物,导读有关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拼音读物。
  (3) 查阅法。二年级学生已学会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在阅读课外书时,鼓励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运用工具书来扫除阅读障碍。
  (4) 背诵法。鼓励学生在阅读时,熟读成诵,积累好词佳句。长此以往,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 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在实践中,我认为以下习惯特别重要。
  1. 随时阅读的习惯。学生一旦有空闲时间,就自觉地阅读。学生一旦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阅读视野将更广阔。
  2. 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唯有思考,读书才显深度。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击,从而体味语言的丰富多彩,体味思想的广博深邃。
  3.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① 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或请教别人),弄清字音、词义再读。
  ② 画一画,想一想。一是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画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美片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 抄一抄,写一写。每人一本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要求学生尽量做到熟读成诵。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模仿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对于一本课外书,可以练笔写下心得体会。
  值得提醒的是,给学生过重的阅读负担,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阅读的乐趣。更多时候,我们应让学生进行无任何书面作业的“零负担读书”。
  三、 激发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一) 侧重读书过程,激发阅读兴趣
  1. 亲子阅读,开展“家长开放日”。
  基于农村家长的读书意识欠缺、方法不当等问题,在班级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宣读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计划,告知要阅读的书目,介绍读书经验,一起分享读书收获。更重要的是提倡家长给孩子朗读,因为给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方法。
  鉴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读书容易疲倦,鼓励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故事。
  2. 师生同读,开展“读书交流会”。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心得存在个体差异性。师与生、生与生实现多元互动,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写法进行点评,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成果,有利于改进阅读方法。在实践中,凡是介绍给学生看的书,我都认真读一遍。这样,在和学生们谈论这些书时,才有共同语言;当学生们质疑问难时,我才能胸有成竹地给予解答。
  “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很多,有读书心得交流会,还有讲故事比赛、朗诵会、赛诗会等。如中秋节来临时,事先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再在班级举行“中秋赏月赛诗会”,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3. 生生共读,开展“合作阅读”活动。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班里,我设置几个阅读小组,每组五到六人,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同学相结合。开始阶段,我提出具体要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让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真正读懂一本书,会碰到许多困难,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会好一些。其过程分三步:① 读顺读通;② 交流讨论;③ 归纳汇报。
  以上三步做到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经过近两年的阅读,每个学生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
  (二) 侧重读书结果,激发阅读兴趣
  1. 制作“课外阅读成长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实践中,我尝试从一年级下学期指导学生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后,由学生(或与家长共同)制作、填写“阅读成长卡”。上面记录这样的内容:序号、书名、文章题目、作者、认识的主要人物、我的收获(学会的生字、学会的精彩短语、最喜欢的句子)、读完的心情。这些卡叠加起来,一个月一交流,一学期就能看到学生阅读成长的脚步了。
  2. 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号召家长为孩子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学生自主阅读(最好由家长陪读),最后家长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卡的正面是填写阅读过的书目和阅读日期,卡的反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家长写下学生看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每周一交卡,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质量。此外,我们班还每月举行一次以读书质疑、释疑为主题的交流会。
  3. 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一学期下来,小小的记录袋中有学生的“课外阅读成长卡”,有家长的“课外阅读记录卡”,有自我评价和反省表,有自制的手抄报,有在故事会、赛诗会、朗诵会、成语接龙等活动中的录音带……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实践证明,运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
  值得提醒的是在建设记录袋时,要不断地更新,有选择地保留,保存下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删去一些不再有意义的东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我要为低年级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为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学生徜徉书海,共享“书香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马集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