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2期 ID: 139347

[ 张玉连 文选 ]   

语文学科发展和运用多远智能刍议

◇ 张玉连

  无庸置疑,对于当前的教育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理论之一,它不仅是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智力理论把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尤其是后者作为智力的核心,而多元智能理论的代表人物霍华德•加德纳则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也有说是九种智能,即加上生命存在智能)
  如果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将会看到一片新的景象,好像看惯了中国画的人突然看到了油画一样,完全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来建设语文学科和实施语文教学,但是我们作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也许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有所启发。
  一、在多元智能背景下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学科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对于高中语文课程功能的表述有下列几处: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文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大略概括出语文课程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发展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审美和探究两种思维活动。③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思想道德和情感。可以看出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没有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说:“按照我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我相信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第10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说,我们的每门学科都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往往把某门学科和某种智能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单一的对应关系。这种理解是狭隘的。按照加德纳的理解,可以把每个人的智能强项运用到所有的学科上。也就是说,任何一门学科、一堂课,都应该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而不是只发展一种特定的智能。当然每门学科都有它的特殊性,适宜于重点发展一种或几种智能,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发展其他几种智能的任务。语文课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等。现在有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语文课就要上得像语文课,就要诵读、涵咏、体悟、想象,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而在多元智能理念看来,语文课还可以上成数学课,也可以上成音乐课、绘画课、活动课等等。
  因此,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课型。比如,《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三期《人的舞台,活的课堂》一文中介绍彭公瑾老师教学《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并按学习小组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然后派代表展示成果;学生按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学生自组剧组表演课本剧,并谈出自己的表演体会;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组成正反方,互相辩驳,共同探究。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就调动并发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小组合作)、逻辑数学智能(筛选归纳)、视觉空间智能(课本剧表演)、身体运用智能(课本剧表演)、内省智能(谈表演体会、互相辩驳)等。
  二、多元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运用多元智能来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即“为多元智能为教”;而“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则是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听、读、写、说,即运用语言智能。少数教师偶尔也会运用其他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运用到多元智能,但那只是一时的点缀,是“尝个鲜”,不自觉的,而没有把它作为常规的、习用的教学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和有差异的。以加德纳的观点,“多元”不仅指对于单一智能来说,人类具有八种独立的智能;而且智能组合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差异”,加德纳认为有三层含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相同的;我们并没有相类似的心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个别差异列入考虑,而不是不承认或忽略这些个别差异,教育将会更有效率。”(加德纳著,李心莹译《再建多元智慧》2000年第128-129页)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八种智能虽然是彼此独立的系统,但在解决问题时是相互作用的,常常需要几种智能在同一件事上共同发挥作用。
  人有八种智能,是多元的,就为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的智能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各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如果我们让所有学生有同一种智能去解决某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顾及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必定会有一部分同学遇到困难,更何况是长期用同一种智能去解决问题呢?
  空间智能强的同学,可以通过想象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而空间智能弱的同学则必须提供有关图片帮助其理解。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更期望去表演《雷雨》,而不愿意通过诵读去揣摩人物语言的丰富含义。在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如果用《命运交响曲》来配乐,音乐智能强的人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率,赋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学习《祝福》时,让学生计算祥林嫂每次不幸遭遇的具体时间(运用逻辑数学智能),来理解封建礼教的凶残程度;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画出贾府建筑示意图(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来理解林黛玉生活的典型环境;北方的学生学习《故都的秋》,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天空,踩踩落蕊,感受秋风秋雨(运用自然观察智能),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配上深沉、凄伤的乐曲(运用音乐智能),肯定会产生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学习了毕淑敏的《人生五样》后让学生写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运用内省智能)来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学习了《陈奂生上城》后,让学生调查了解现在的农民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在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方面有什么不同(运用人际关系智能),以深化对文艺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搜集写作素材等等。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了。《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二期上刊登的《演足课前戏,再续不了情》一文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边城》时,执教的雷小青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用音乐激发情感。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首先播放了由黄磊演唱的歌曲《等等,等等》。歌曲一播完,马上有学生叫到:“再听一遍!”“那是唱翠翠的!”于是我顺势联系课文,向学生介绍《边城》及翠翠的故事。
  ……
  用电影充实想象。
  音乐与讲述仅仅依靠声音传递了有关《边城》的故事内容与艺术情感,学生获得的也仅仅是抽象的、无形的信息,他们还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去勾勒翠翠的人物形象、湘西的民众风情。而电影《边城》的实景拍摄,演员的独到表演,极好地充实了学生的想象,使每个人都能在多种体验和积累中,畅想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丽的《边城》画卷。
  ……
  续写翠翠的人生故事。
  教学结束后,学生对翠翠的爱情故事意犹未尽。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续写翠翠的人生故事。作业交上来后……我又让学生讨论,选择一种最能符合作者本意的构思,学生比较后一致认为是第三种。
  ……
  描画心中的动人场景。
  班里有不少学生爱好美术,于是我便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与特长,让他们描画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场景。作品交上来了,有素描,有油画,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画面异彩纷呈,均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到体验。
  以上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语言智能外,还运用了音乐智能(听音乐)、视觉空间智能(看电影、作画)、人际关系智能(讨论)、逻辑数学智能(比较、分类)等。
  一种新的理论,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最适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是活动课程、专题课程;新课程虽然增加了活动课程,但学科课程仍占主导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当前我们还是应该“教语文”,但我们是否可以逐步地转变观念,自觉地在语文学科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重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呢?
  
  参考文献:
  [1]陶西本主编《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开明出版社 2003年
  [2]欧阳芬编著《多元智能与构建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