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757

[ 谢英杰 文选 ]   

集体备课中的几个“不等式”

◇ 谢英杰

  集体备课是时下很流行也很热门的一个话题,是许多学校明文规定的教研(备课组)活动的“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新课程也倡导资源共享,集思广益。但是,就如中国的很多事情一样,起初轰轰烈烈、踏踏实实、中规中矩,继而一蟹不如一蟹,渐渐流于形式,最后悄然自灭。眼下,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已由“共同研讨”变成了“不研不讨”事后找人“做个材料”。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对集体备课的几种错误认识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纠正其错误认识,正本清源,弄清下面几个“不等式”,十分必要。
  一、 一人主备不等于其他人都不备。我们备课组集体备课一般要求都是一位教师主备,由他谈一周教学任务的基本教案设计,其他教师讨论、修改、补充。但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成了一人备课,其他人或作听众,或作“看客”,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都不高。集体备课完全走了样。
  二、 集体备课不等于轮流备课。集体备课突出的是集体参与,共同研讨,可我们有些教师甚至组长都把它理解成为备课组成员间的轮流备课或分工备课。如果备课组成员采用“值日”式的轮流备课或协作式的分工备课,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投机取巧,其效果与个人备课相比,只会差不会好。
  三、 集体备课也不等于组长备课。集体备课是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备出科学合理而精致有效的教案。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不少教师误解为集体备课是组长一人的事,结果演变成了组长一人备课。
  四、 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旨在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同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如果某一个人一味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撰写的教案,把集体备课变成贪图省事甚至偷懒的理由,就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五、 集体备课不等于统一教案。集体备课经常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练习题和课外作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备课形式到教案内容都高度一致。而一些教师却把“统一”混同于“同一”,直接搬用集体备课成果,把集体备课变成了个人不备课。殊不知,集体备课既强调共同研讨,统一认识,更提倡突出个性特色和自由发挥。如果同组教师都抱着同一版本的教案走进教室去照本宣科,那则是对集体备课的歪曲。
  六、 备课组全备不等于人人备全案。集体备课是集中全组教师的智慧,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预设得更加恰当、合理、有效。因此,备课组教师人人准备并不一定要人人准备完整的教案,而是要发挥各人长处,对主备教师提供的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只要在导语、提问、练习设计等某一方面有独特的、个性化建议,都是积极参与的最好体现。
  七、 备课组全备不等于一人备一环节。集体备课要求全组都备,以便及时补充主备人不够详实的部分或对与主备人意见相左部分提出商议。但是有的备课组把全组都备误解一人备一环节,一人备导入、一人备新授、一人备随过关练习、一人备巩固提高练习:集体备课成了“大杂烩”。
  八、 个人“二次细备”不等于“另起炉灶”。不少学校都有“一课三备”的要求,这是提醒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举措。“一备”是“个人预备”:备课组每个成员先对每个课时思考,写出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列成提纲;备课组集体“二备”是“集体备课”:要有责任发言人,主要是统一目标、重难点等,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怎样教易于学生接受);“三备”是“个人细备”: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学情,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母案”进行适当的增删,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班级。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在几个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制定本班教案是完全必要和应该的。但有些教师却把“个人细备”理解为个人重备而“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置集体备课的“统一”要求于不顾,显然是对“个人细备”的误解。
  因此,要使集体备课健康发展下去,就有必要澄清上述错误认识,并且还要处理好下面三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组长引导是关键。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做好协调工作,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 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可以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脱离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 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的骨干教师或各级名师。备课要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
  
  (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