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5期 ID: 139112

[ 陈明祥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诉求

◇ 陈明祥

  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落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文本阅读欣赏的教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界几代人多少年来慢慢摸索、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在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做法都丢了,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下面笔者以小学五年级《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关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的几点看法。
  
  一、要关注信息的获取
  
  阅读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如果离开了对阅读文本信息的获取,任何回答都是苍白的。就《莫高窟》这一课的教学而言,莫高窟在哪里、莫高窟是什么样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说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和“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问题是应当首先让学生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学生学了这一课,还不明白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那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认为是无效的,任何教学方法、教学艺术都将是奢谈。
  
  二、要关注语篇的结构
  
  阅读教学在关注信息获取的同时,还应当关注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认真解读文本的篇章结构问题,本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大优良传统,但是近年来,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些理念的理解有偏颇,对篇章结构做淡化处理。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
  以《莫高窟》为例,文章的篇幅虽不长,但五个自然段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到。
  第一自然段作为引言,着重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方位及其周边环境。第二、三、四自然段则依次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并非平铺直叙,实际上是有详有略。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就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作了详写。
  第二自然段把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交待得相当详细、具体,最终得出了让人折服的结论—莫高窟的彩塑确实“精妙绝伦”。即便在第二自然段,作者也采取了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对莫高窟的彩塑作了概述之后,突出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这种从一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也理所当然地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聚焦之处。
  在第三自然段,作者把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瑰丽”写得更是栩栩如生。与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的是,作者用“有……,有……,有……,还有……”这一句式对莫高窟的壁画先是作了概括性的描写,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壁画上的飞天。这一写作手法,可谓总分结合,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然而,第四自然段,作者只作了略写,可谓要言不烦,也避免了语言材料的简单堆砌。
  而到了第五自然段,作者则寥寥数语,指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全文的升华。
  如此大的信息量竟在如此短的一篇课文中交待得如此清楚,既使学生获得了有关莫高窟的一些基本信息,又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还让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然而,类似《莫高窟》这样的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举重若轻的写作手法,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普遍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有些让人担忧了。
  
  三、要关注话语的表达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文本中的遣词造句方法和艺术的学习。然而,现在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对此大而化之、满不在乎。
  《莫高窟》第二自然段在描写莫高窟的彩塑时,为了说明莫高窟彩塑的“个性鲜明”,列举了三个例子,即菩萨“慈眉善目”、天王“威风凛凛”和力士“强壮勇猛”;而在说明它们“神态各异”时,则侧重刻画了“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句中的“长达”“侧身”“微闭”和“安详”,用词细腻,把卧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描写壁画上的飞天时,更是字斟句酌,其遣词造句的功夫让人叹为观止:“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里,以“有的”开头的四个排比句在话语表达结构上非常工整,而“臂挎”“怀抱”“倒悬”“轻拨”“遨游”“飘拂”和“起舞”的使用贴切、生动、形象,更使这段描写锦上添花。
  这种用词之严谨和准确,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