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21

[ 朱旭红 文选 ]   

关于课改的几点反思

◇ 朱旭红

  内容摘要:高中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许许多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问题来看,折射出的是许多高中教师对新课改理解的偏差,他们忽视了自身素质的不断发展,这恰恰背离了新课程赋予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课程改革 问题 反思
  
  如何实践新课改,使创新教育得以落实,高中教师对自身素质的发展又该怎样定位,都已经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进行新课改,高中教师就必须不断反思自我和不断发展、提升自己的素质,这是高中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实,新课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学生,从根本上说必须有高素质的发展型教师。下面,我将结合个人对新课改的体会,对新课改下高中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积极转变观念
  
  我认为,只有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适应课程教育改革。
  首先,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方式方面注意做到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单纯的讲授式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高中教学实现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交流,根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其次,我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发教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时,我首先是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原始材料;同时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材料的整理和收集,成为探究者,最后再进行集体的评议。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活动既有分又有合,这一分一合是学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变得如此的自然。通过活动学生更能明白学习近在咫尺,学习就在身边。
  
  二.注重知识的更新
  
  据我所知,不少老师平时很少主动看书,对和本学科有关的学术书籍极少关心,知之甚少。但是现代社会强调终生学习观,尤其作为高中老师,就更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人文素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高中教材变动较快,因此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注意汲取专业知识的营养,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旁敲侧击,触类旁通,如现在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就要求加强历史、政治和地理的学科交叉,才能形成知识的综合和迁移能力,也才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不断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除此之外,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还要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及时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动态和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能把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高中各科教学中去,深化自己的知识和理论水平,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现在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显然教师首先要具备这一素质。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在新课改下,高中教师更要注重更新知识,增强科研意识,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
  
  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研究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媒介或手段,教学内容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教学方法是认识规律的运用,离开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本身不能自动的由外在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所接受和吸收的内在东西。
  实践也表明,理论水平几乎是相同的两位教师在相同的条件下讲授同一课程,其结果可以大相径庭。这里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同一认识规律的体现,教师怎样教的活动也就是学生怎样学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尽量维护课堂气氛的活跃,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学科主要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所要对讲授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改进的教学方法普遍反映良好。改进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营造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其中,环境因素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动态因素,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营造、控制和利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从宣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爱,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氛围,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五.不断反思教学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一个教师只有用心、用情、用理去体验和感悟每一节课,我们的课堂才能在“通脱而不空疏,精致且至博大”的情境下让学生的思维泛起点点涟漪,带来学习的灵感和精神的感悟。我自己在上完每节课后,也经常独自回味刚刚结束的教学故事,并且对其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适当的总结,即对教学片段的事后反思。反思是教师产生教学灵感与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自己教学生活实践重新咀嚼、回味,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课堂生活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启迪,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我们提倡教师对教例进行整理和反思,写教学反思日记。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反思我们更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能宽以待人,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在感悟中努力提升自己。因此,新课改呼唤教学反思,新课改需要教学反思。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达到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
  
  朱旭红,湖北孝感市综合高级中学教师。

关于课改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