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教材与教改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作以讨论:
一.美术教材的分析和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的直接代言人,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者。教材的编制特别注意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需要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如果教材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相一致,学生就会有兴趣学、有动力学,当然也就会愉快的学习和探究。在教材编制者的心目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有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教材应该从整体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材编制有三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1、内容题材的多样化。普通高中美术教材应当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中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在内容上不要单一和重复。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要把教材局限于美术学科知识的范围,应将美术学科作为一个探测器,触及自然与人类的方方面面,使中学美术教材真正体现基础教育的特色。
2、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综合化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方向,同时综合教学也非常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除了在教材中设置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相应的综合性课题外,其他的课题也应恰当地体现综合性。在美术学科中,综合学习的思想渗透在教材内容之中。
3、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普通高中美术教材不强调学科知识严密的系统性,但提倡以学科内容为主线,联结一些相关的信息和线索,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从而让学生通过课本自学掌握更深的学科知识,并与其他课程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在当今世界美术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下,政府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目正式进入学校教育中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一些历史阶段和一些国家,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对之加以重视。美术教育的地位相对一些学科科目的教育仍显得非常低微,当地政府、学校一定要适应教改总趋势,大力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把美术课程教学重视起来。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中的问题与探索
在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将艺术课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首次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等多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在其他学科中占的比例如此之小,每周一节的美术课程远不够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课程节数的设置是美术教学的数量保证,没有课程节数的科学设置就不存在什么美术课程标准。
1、美术教材改革不应“一刀切”。高中美术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我国整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捆绑”在一起的行为,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也就是说美术教学改革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对不适应当代教学的环节进行调整和改变。
2、开展好第二课堂。除了美术课堂教学外,还应举办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调查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然后让同学们设计出具有环保的社区与居民条件,这样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条件。通过美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同学们在原有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有了完全的改变,培养了他们的素质,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达到了美育教育的目的。
高中课程改革不能粗枝大叶,大刀阔斧地进行,而要先有所思,才能进行改革的尝试。同样,美术教学改革不能有盲目性。在教改的浪潮中,有些人最容易冲昏头脑,进行不加任何思索的教改,这样的教改最容易导致失败。教改内容要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会影响美术课程的正常发展。目前美术教材学习活动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内容系列,九个模块构成基本课程内容。五个系列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九个模块则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和摄像;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对于这些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达到量化学习的目的。
赵瑞忠,教师,现居甘肃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