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768

[ 王丰涛 文选 ]   

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 王丰涛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是教师与教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种融洽、一种默契、一种共鸣、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交流。师生关系的情感共鸣使课堂更富有生命与活力。情感共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共鸣 价值追求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教师与教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种融洽、一种默契、一种共鸣、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交流,因为有了师生关系的情感共鸣,课堂才更富有生命与活力。情感共鸣,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可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老师举着解剖刀,精细地肢解着美丽的童话,孩子们只能哼着“同一首歌”,日复一日地操练、训练、演练。语文课不是他们精神向往的伊甸园,而是接受训练的马戏团;语文学习不是生命经历与精神体验,而是当作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情趣十足的“语文”简化成了技艺之学,“人”的功能退化成了机器。语文教学情趣性的失落,就在于我们的教学违背了语文是负情载物的特点和中小学生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因此,我觉得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语文课堂形成情感共鸣,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矢志不渝追寻的理想境地。
  
  一.研读文本,把握情感,让教师与文本共鸣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陆机在《文赋》中道出了文章面世的原因。近、现代作家们也是“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由此可见,文章都是饱蘸着作家们的感情写出来的。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教材是组织教学的依据,要实施情感教学,教师就必须通过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善于把蕴涵其中的情感呼唤出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主线,引发自身情感的回旋激荡,产生共鸣。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跟学生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学习生活中的趣事,让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童年的乐趣。如教学《残损的手掌》时,教师神情肃穆,挂上图片,打开配有低沉音乐的课文朗诵录音,创造出一种悲壮哀伤的氛围。听着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学生好像渐渐看到了祖国大地的创伤:杂乱的蓬蒿、冰凉的河水、凄楚的境地、血与泪的悲痛……学生的眼眶中充满了泪水。这就为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橄榄树》,引导学生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饱受乡思之苦的游子形象表现出来。教学时,只要把握好这条情感主线,深入作者之心灵,一定不难体验到文章所要达到的丰富情感。
  
  二.关注学生,诱发情感,让学生与教师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关注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情绪性。当教师怀有赤诚之心,而学生又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呵护时,师生之间往往表现为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心心相印。这证明学生内在的丰富情感被诱发出来了。师生之间有了这样的情感纽带,学生对于已被教材作品感染过的,已成为作者“化身”的教师往往就更愿意接近,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引发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只有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慢慢地与教师步调一致,也能随着作品、作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丰富而丰富。
  然而,关注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从平时的教育教学点滴做起。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下,学生身心才能健康和谐的成长。
  
  三.理解文本,体验情感,让学生与教材共鸣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光潜先生也说过,一首好诗,可以是一幅“画境”,可以是一幕“戏景”。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
  在教《故乡》一课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内存的丰富情感就被激发出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求胜欲望,他们不顾一切的从文中搜索理由,期望能有更多的地方与教材共鸣。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谈谈自己的所悟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我想,这应该是学生与教材有了很多的共鸣的缘故吧!
  
  四.互动协作,交流情感,让学生与学生共鸣
  
  初中的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问、学生答,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告诉我们应重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许多优点。对学生而言,得到伙伴的承认或帮助,是他们感到最愉快的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多安排些学生间的相互活动。学生各自的认识相当,但不均衡,学习过程中所得的情感体验也一定不同。学生们通过团结协作,可以互补理解的不足,从而得到完整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振。
  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积极培养教学上的小能手,让助手们帮助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创建班级学习小组、小分队;积极开展“一帮一”活动等等,都积极有利地引起了学生间情感的互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意识。
  语文课堂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泉水流进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乐滋滋读书,主动求知、探索,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王丰涛,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