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感教学是一种以“知情并进”为特点的新的教学思想,它对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新的课改形势下,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让学生接受文本和教师的情感表达,并能与文本和教师的情感融为一体。
关键词:情感教学 情感需要 学习心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因素,而忽略了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情感因素,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生动与活泼,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地提出教学改革必须“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本人认为在新的课改形势下,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让学生接受文本和教师的情感表达,并能与文本和教师的情感融为一体。
一.营造情感氛围,引发积极情感。
学习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需要积极的情感氛围支撑,而学生积极的情感氛围又大多来自于学习过程本身。教师只能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这首要的是课堂情感氛围的创设。即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教与学双方情感的积极指向,这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简单动员就能实现的,而需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路人、点拨者,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以尊重、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建立宽松和谐的情感气氛,重点在于教师以心换心,在于教师所持有的教学平等态度,以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情感激励支配下,形成和巩固自尊人格,去主动参与,去经受挫折与困难。他们会在主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和信任,对他们充满信心,就会做出积极的学习行为反应。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氛围自然就会使课越上越和谐生动,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坚持情感熏陶,培养高尚情操。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语文知识及技能,还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通过对教材中的散文、小说和诗歌中的“轰轰烈烈”或“寂静无声”或“兴高采烈”或“悲凉凄苦”等情感的挖掘,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矫正情感偏差,协调心理认知。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质的,也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其对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思想是以顺从他人为条件时,便以自我限制来适应,个性锋芒被磨损,个性最本质、也是最可贵的东西——自我表现欲被压抑,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求异思维被禁锢在常规的思想框框里,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对学生的宽容理解,乃是促进心理情感积极向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一个人心理情感积极向上,他才会大胆而充分地表现自己,无须处于心理防御和情感抑制的状态,从而保持敏锐的思维触角,主动参与,积极学习,发展他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宽容学生不恰当的答案和语言表述,以教师积极向上的情感去启迪学生心灵,去诱导学生情绪偏执,矫正学生的情感偏差,去协调心理的认知。如教学《祝福》一文时,就祥林嫂这一人物是否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为题,组织随堂辩论。一方以祥林嫂撞香案抗婚为例来论证她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另一方则认为即使是“异乎寻常”的抗婚,也不过是服从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之后的捐门槛更是屈从的明证。
宋润梅,教师,现居广东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