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本院校属民办高校,有着高昂的学费,奖、助、补、勤、减等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力承担四年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认真分析三本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做好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政工作,也是三本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三本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贫困生大都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正是种种贫困环境锻造了其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品质,但也给其带来了诸多心理困惑。因此,对三本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应坚持辩证的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
1.积极进取的情感需要。贫困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们较珍惜目前的学习机会,把自己贫困的生活状态作为一种激励,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各种解决贫困的办法,参与学校的勤工助学或者打零工,表现出较强的自立意识和自强精神。
2.焦虑、抑郁、悲观消沉的情绪状态。三本院校学费较高,贫困生筹积学费成了一大难题。而且三本院校录取分数较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往往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压力倍增。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残酷的就业压力,往往会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失衡,情绪上的紧张和思想上的焦虑。有的贫困生甚至无法承受贫富差距悬殊造成的强大刺激而抑郁、悲观厌世,走向自我封闭和自我沉沦的消极状态。
3.强烈的自卑心理与过度的虚荣心理相交织。贫困生生活拮据,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较差,自我发展受限而产生自卑心理,属于正常现象,但过度的自卑心理往往使他们敏感多变,遇事退避三舍,形成退缩的性格。同时,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与过度的虚荣心相伴随。三本院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富裕,穿名牌,吃大餐已经成为一部分富裕学生的时尚。面对同学的奢侈消费和过度放纵的生活享受,部分贫困生会盲目攀比,最终使自己产生无助感,甚至仇视社会及他人。过度的虚荣心加重自卑感的产生,这种极端脆弱的不稳定心理对其健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巨大阻力。
二.三本院校贫困生思政工作的方法探讨
1.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从精神上给予人文关怀
(1)针对性的对贫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要求三本院校不断优化思政教育队伍,依赖优秀的思政教师与贫困生进行积极沟通,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现状,冲破贫困对其自身的束缚。(2)关注贫困生思想动态,引导他们促进自我完善。首先要全面准确的掌握贫困生各方面的情况,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其次,针对贫困生自卑、敏感、封闭的情绪特征,思政工作者应更加耐心地与之交流,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心,自觉的进行自我完善教育。(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2.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经济上给予更大的帮助
完善“奖、贷、减、助、补”的资助体系。三本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非常重要。奖学金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基础较差,获得的机会较少,三本院校应该有意识的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奖学金,提高贫困生获奖率。助学贷款方面,首先要求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逐步完善现有的助学贷款制度,如采取增加贷款名额及办理网点等方式,积极推进生源地贷款业务的进展。其次,学校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保证贫困学生能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方面,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设立专项应急经费适当减免贫困生的部分学费或缓交学费。勤工助学方面,学校可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慈善组织、知名企业,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宽渠道,争取更大的覆盖面。
3.完善心理调适与疏导机制,从心理上给予有效引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调适技能的传播,完善贫困生个人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2)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3)开展团体辅导,如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等。通过组织团体辅导与行为训练来解决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4)定期为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进行心理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蔡元玲,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