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许多花样翻新的听课活动总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特别是师生双边活动,专门是设计来为听课老师看的,老师提问时,只允许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回答。如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语文教师反思、思考,并进行有益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实施方法
每学年下来,总要听好多节课,什么观摩课,公开课,实验课,这些花样翻新的听课活动,总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特别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老师问,学生答的师生双边活动。有些专门是设计来为听课老师看,不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老师提问时,只允许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回答,学生的回答如果和老师的的思路不符时,老师便要“循循善诱”,硬是拖着学生往他设计好的套里钻。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和老师不合作,老师只能唱独角戏,这种课堂环境不利于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这种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一.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风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热情肯定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多用“不错”、“可以”等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泼冷水,甚至风言风语进行挖苦。只有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课堂有民主气氛时,学生才能够向老师敞开心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因此,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应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教师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会尊重别人。
二.帮助学生克服崇拜权威的障碍
这里的权威指教师和教材。不少孩子从没上学的时候起,就从家长那里得到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师是很厉害的,要听老师的话。在一些学生眼里,教师简直就是“超人”,有些低年级的学生看到年轻老师谈恋爱就不理解,会惊叹“老师也谈恋爱”。对于课本,学生也存在一种敬畏的心理,因为他们要学习甚至背诵书本上的每一名话,要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去考试。因为有了对教师和教材等权威的崇拜,学生在学校体会更多的是服从,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模仿、学习,在其内心中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一旦打破这种盲目的崇拜,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们面前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
三.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
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还是比较肤浅和被动:其一,教师所提的问题未必是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学生的参与未必是建立在积极思考基础上的,有些回答纯属烘托气氛;其二,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己说了算,学生参与更多的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而且教师提问时,心中已经有了标准答案,教师的“启发”或显或隐直指这一点,聪明的学生受这样的“启发”多了,学会了察言观色,尽心揣摩教师的意图,“老师希望我怎么回答,我就怎么回答”。“启发”成了“诱导”,蒙蔽了学生的心灵,讨论也成了寻找教师心中答案的捉迷藏。
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一般应注意以下要领:(1)教师在考虑或设计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环节时,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2)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3)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或讨论新的学习内容;(4)要把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必要环节;(5)要鼓励学生创新。
四.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现代教育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而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普遍存在的最大毛病,恰恰就是强行灌输。
我们有些老师就是要把那点知识掰开揉碎了再“喂”给学生,而且大包大揽。这让许多学生听课时几乎用不着主动思考,于是就出现注意涣散、感到无聊和厌倦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在再给予批评指责,就很容易让一些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应抓住最关键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练习。这就好象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表演,教师自己则从台上走到台下,甚至直到幕后。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越是不能进行单向灌输,因为灌输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帮其找到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方为上策。
一般而言,教师要做到指导到位而不越位,有几个方面应该注意,这就是:分清对象,因材施教;抓住关键,引导突破;教给方法,个别指导;创造气氛,激发情意。
五.摆正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师教育过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因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但我们有些老师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把教师摆在比学生更重要的地位上,或者说摆在一种中心地位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完全是教师说了算,把上课当作教师自己的表演。
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投入不投入、积极不积极,潜力是否得到了开发等,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如何“表演”,有哪些花样。所以,教育的注意力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应该更多地放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而不是放在自己的动作上。
站在四处充满着重视教育气息的21世纪的清晨,面对汹涌澎湃的新课程改革浪潮,合作学习也成了人们瞩目的热点之一。身处教育领域,我们需要的是严谨的教风和诚实的实践作风,应该做的是冷静地反思、理性地思考,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何建寿,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