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1

[ 李春秋 文选 ]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 李春秋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文章中细节体现为外在环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衣着、心理等方面,其不同方面在文中的作用不同。在学习中,我们应该领悟细节描写的妙处。
  关键词:细节描写 文章 作用
  
  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种表情、一种心理,也可以是一处景物等等。它们在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推进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能找到许多运用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应该是对自然纯客观的描绘,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文中的景物描写无一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而作者带着情感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孙犁《芦花荡》)
  句中“星星浸在水里,像要滴落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这样优美的环境,却被敌人在大炮楼里监控着,连“水鸟”在白天也不敢飞动,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而“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二.刻画性格 塑造形象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许多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的立在我们面前。它的成功,大而言之,在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从小的方面讲,在于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一般来讲,分为语言、动作、神态、衣着、心理等多个方面。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⑴语言描写。
  ①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②“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是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也该管管他们了!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种种的野畜生来,看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契诃夫《变色龙》)
  句①表现母亲冠冕堂皇之辩:在女儿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顾及面子,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句②写的是沙皇警犬处理一件小狗咬人的平凡小事,在他看来是张狂表演的机会,在众人面前说出此番话,其狐假虎威、虚张声势的嘴脸表现得入骨三分。
  (2)动作描写:
  ①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兜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鲁迅《孔乙己》)
  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句①写孔乙己两次到店里喝酒付钱的动作。第一次的“排”字,表现出他在“短衣帮”面前既显示身份高贵而又经济拮据的可笑性格;第二次的“摸”字,则显示了他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一“排”一“摸”,字数寥寥,对比鲜明,而性格凸现。句②对圆规的表现更见鲜明,其边说边走,已见其尖酸刻薄,顺便将母亲的手套摸去,再塞进女人敏感而令人无奈的裤腰里,其贪图小利性格跃然纸上。
  (3)神态描写:
  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鲁迅《孔乙己》)
  ②“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句①中写孔乙己在别人取笑争辩时的神态,写出了他被人揭掉疮疤时的窘迫不安和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的性格。句②则写出了父亲见到再次穷困潦倒的于勒后的紧张神态。使他的发财梦想破灭、害怕于勒再来吃他们的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无疑。
  (4)衣着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穷,又说明他懒。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抓住长衫,突出表现,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虚荣的性格,把孔乙己矛盾、可笑而又可悲的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
  (5)心理描写:
  ①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巍《我的老师》)
  ②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句①抒发了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表现当时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到了极点。句②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在一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语言、动作、衣着、心理、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人物的形象会鲜明丰满,立体感更强。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等等,已作为各种典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三.推动情节 激发矛盾
  
  细节描写在文中有时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智取生辰纲》一文中,运用逼真简练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这篇文章的一大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多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并且写热又是从各个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有的通过作者来介绍,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是通过军健的语言来表现。如:
  (1)正面描写天气:
  ①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②众军人看那天气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2)侧面描写烘托:
  ①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捡早凉行……我们直恁地苦。”
  ②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主要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天热,众军侯不会见树林就歇凉,见卖酒就急于买来解渴,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两口;正因为天热,吴用的妙计才能在黄泥岗得以施展。
  
  四.揭示主题 提升思想
  
  一篇文章,随着情节的推进,其主题思想渐渐浮出水面。其实,有的作品在揭示主题之前,于文章的不经意间设置了一些细节描写,对文章主题作了预设,为文章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故乡》中,文章伊始,交代了“我”刚回到故乡时所见,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初见故乡的萧索,也预示着本次回故乡不会有什么好收获。最终是别离故乡,“寻路”去了。
  在林海南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多次提到父亲爱花。课文开头提到“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给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爸爸种上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中间写道:“爸爸那么喜爱花……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上。”末尾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细节描写除了贯穿全文,使作品结构完整而统一外,其深层意义还在于,用花来象征父亲,借花的凋零来暗示父亲病重且不久于世。最终提出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的主题。
  综上所述,只是对细节描写做一简析。当然,细节描写种类繁多,其形式与作用也不是孤立的,常常并存于同一篇作品之中,每一处细节描写都蕴含新意,耐人寻味。我们阅读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其绝妙之处。正是它们,才使得作品文采飞扬,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境”,这正是细节描写的妙处所在!
  
  李春秋,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