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新的时代里,再回看孔子的教育评价方式,更具有时代意义。孔子的教育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
关键词:孔子 教育评价 方式研究
孔子是文化巨人,是大教育家。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神化,“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封号,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被某些权威部门“钦定”的所谓“平民化”的孔子塑像,也是显得正气凛然,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感,像现在某些专家、教授,只见他们在讲台上、电视上口沫横飞,现实生活中难一睹芳容。
但是,细读《论语》,却觉得我们的孔老夫子像邻家老翁那样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方式也不是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制,而更接近于“茶馆式”教学,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自主表达,平等对话,一部《论语》,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平等对话的教学实录。孔子的教育评价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春风化雨 赞誉有加
孔子的道德文章比同代人高出很多,但他很少板着面孔教训人,相反地,对于学生的成就,孔子的评价很中肯,赞叹很强烈,从不吝惜美好的词汇。
孔子把“仁”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取得进步,最让他欣喜,他的评价用语也最高。例如对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不追求物质享受,住在小巷里,一竹筐饭,一瓢水就够,生活极度贫苦,但是,他却以追求道德修养为乐,孔子对他极其欣赏,反复赞叹他的贤能,也在学生中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楷模。
子贡是孔门中一个特殊的学生。据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的介绍,子贡是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皆通的人才。他曾经利用外交手段,挑起诸侯争端,使得弱小的鲁国受益,后来他不想当官,转而去做生意,发了大财,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顾的。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是如何评价的呢?
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赐”是子贡的名,他姓端木,字子贡。“瑚琏”是古代的玉器,而且不是一般的玉器,是供于庙堂之上的,是玉器中的上品。古语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上一节,孔子刚刚赞叹子贱“君子哉若人”,是直接肯定子贱是君子,而把子贡比喻成“瑚琏”,评价就更高了,是君子中的上品。
看到学生在学问上有长进,孔子当然也很高兴。还是这个子贡,让老师享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悦。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师生俩在讨论学问的修养,子贡恰当地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来佐证孔子的观点,让孔子大为赞赏,认为子贡天赋很高,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和他讨论《诗经》本质问题了。
作为求学者,受到老师这样的鼓励,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求学的路上即使关山阻隔,荆棘丛生,但追随老师一往无前的勇气永远不变。
更为可贵的,对于学生的成就孔子除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外,有时甚至放下老师的架子,不惜贬低自己,抬高学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武城是孔子学生子游(名偃)主政的地方,孔子在那儿听到弦歌之声,忍不住笑了起来,认为没有必要用这么高雅的手段来教化老百姓。子游听了以后有不同意见,他回答说,过去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礼乐就容易听从指挥。子游正是用老师的教导去教化百姓的呀,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孔子马上正色回答说:“同学们呀,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是开玩笑。”
对于这段文字,我们可做三层解读:第一层,学生能活学活用老师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孔子是满心喜悦的,以致于放下了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开起了玩笑;第二层,“当仁不让于师”,子游和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敢于当众提出来讨论,西方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精神在东方孔门得到验证。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民主、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实施了,可见,新课程改革不光要引进西方的理论,本土古圣先贤的思想也要注意去研究和学习;第三层,孔子虚怀若谷、勇于认错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为人师者深思。
二.因人而异 适时点拨
孔子教育思想的大原则是“有教无类”,只要肯学习,不分阶级、等级,不分地域、智愚,他都予以谆谆教诲。但具体的评价方式则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有一个大体的归类评价: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以上二段是孔子对他几个得意门生学术品行和行为举止的评价,和后来的事件相映衬,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以子路(名由)为例,子路孔武有力,性情刚猛,但又显得草率,孔子对他的批评较多,怕他在战斗中会过于逞强,不得好死。
在“先进篇”的侍坐章中,孔子要求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草率地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认为子路过于冒失,且有点言过其实,所以轻微嘲笑他,未做评论。
而在“公冶长篇”中,孔子就直接批评子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指出子路这个人太好武力,不知节制、检点,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在“述而篇”中,孔子对子路的批评就更严厉了。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种有勇无谋的无谓牺牲,孔子是不赞成的。为此,“暴虎冯河”也成了一个成语,性格草率急躁者应以此为戒。
读《论语》,总觉得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最密切,形同父子,孔子对子路骂得最多,子路对孔子也顶撞得厉害。最严重的一次是孔子见南子,子路很气愤,逼得老夫子指天发誓,窘态百出。但对其他学生的不足,孔子的评价方式就要委婉温和得多。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告朔是每月初一的祭奠,子贡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想节省祭奠的饩羊,这本无可厚非,所以孔子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而是引导子贡往更深一层思考:一只羊是节省下来了,但损失的却是一种制度,一种“礼”的精神,物质方面的东西,该节省的要节省,该付出的则要大方付出,切不可因小失大呀!
三.疾言厉色 毫不留情
如果以为孔夫子对学生永远都是和风细雨,温文尔雅,那就错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孔子声色俱厉,不讲情面,对人的评价也是入木三分,直指问题的内核。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严厉地批评冉有、季路在政治上的不作为,认为他们没有辅助季氏走上正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对季氏的做法,孔子以一个政治家敏锐的视角,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季氏的矛头是指向我们的鲁君的。
许是和孔子的政见不同,许是贪求富贵,冉求继续为季氏服务,甚至横征暴敛,搜刮财富,这下孔子愤怒了,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相当于现在发动全校学生揭批冉求的罪行,开除他的学籍,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最严厉的处罚也不过如此了。
还有一位叫宰予的学生,比较倒霉,孔子似乎有点看不起他,二次遭受孔子的严厉批评。
一次是白天睡懒觉。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宰予很可能睡午觉被孔子发现,孔子劈头一顿臭骂,言辞之尖刻,是《论语》中少有的。这次事件对后代读书人影响很大,南怀瑾先生介绍:历史上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有名的理学家,他就不敢睡午觉,尽管忙成那个样子,还是不敢睡午觉,怕孔子发牢骚,所以改成睡晚觉,在吃晚饭前睡晚觉,夜里办公事才有精神(参见《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p189)。
现在的社会宽松了,睡午觉孔夫子管不着,但有时睡到太阳偏西才起床,心中不免惭愧,怕是夜里要多用功夫才对得起老夫子。
还有一次是宰予撞到了枪口上,和孔子谈论最敏感的话题——孝。宰予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守孝一年就足够,孔子很不满,冷淡地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等到他出去了,孔子才说:“予之不仁也。”(《论语·阳货》)宰予这个人真是不讲仁义。孔子好歹给他留了个面子,没有当他的面说出来,不然,真怕宰予受不了。
邹春盛,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