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46

[ 谢茂龙 文选 ]   

高校武术教学与学生意志培养

◇ 谢茂龙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类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对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又有了新的心得要求和目标。但是,对武术教学的认识和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制约。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需掌握的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但是受到实际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限制,无法按照武术本身的系统和规律进行教学,更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更多武术项目和知识的求知欲,进而造成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选择面不宽、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等情况。
  而且,武术课考试成绩多以期末的“技术考试”为主,造成学生片面重视技术学习而忽略的文化传承,以致于学生学习了很久,但是对于武术的基本理论、文化内涵以及武术特有的健身原理和功能知之甚少,更无法从深层次认识和欣赏武术。
  (二)师资力量和场地条件有限。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对武术只是一般掌握,没有理解其基本原理,也只注重规定套路。在进行教学时,示范动作体现不出武术的风格特点,讲解动作讲不到技术关键,引不起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大部分院校没有专用的武术馆(室),武术教学和其他球类项目学习在同一块场地内进行,学生难以静气凝神、专注练习,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时尚体育项目如网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等被广大高校学生接受和推崇。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觉得熟练掌握这些运动项目,有利于自己就业和融入社会,而武术已经有些跟不上潮流,学不学都行。
  
  二.武术教学对意志品质培养
  
  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学、以武会友、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武术将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将“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通过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时,要克服疼痛关,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时,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时,要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让大学生在掌握武术动作和技击方法的同时,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大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武术教学以其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助益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
  
  三.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一)要促进大学生武术思想的树立和终身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武术直接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他们成为武术终身爱好者,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树立对武术的终身思想,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
  (二)进行武术教学内容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大学生的兴趣,插入攻防技术明显的散打与内家传统等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功法练习中体验内外兼修,在攻防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同时引入榜样示范教学,通过介绍叶问、李小龙等等现代武术界典范人物习武尚德、提高个人修为的事例,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一是明确武术课程意识;二是发挥教师主动性,及时发现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三是加强教师培养,使之逐步具备武术课程改革的能力。
  (四)加大资全投入,完善教学手段。武术套路动作变化多、路线复杂,在室内场馆铺设地毯、安装示范镜,武术课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室,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高难度动作进行视频录制再分镜头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增加学习兴趣。
   我们要综合与灵活运用一切有利条件,进一步推进武术教学改革和优化,让武术教学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系统性工程做更大的贡献。
  
  谢茂龙,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高校武术教学与学生意志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