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780

[ 牛现冬 文选 ]   

试论汉语定指形式

◇ 牛现冬

  内容摘要:定指与已知信息有关,也与语言环境有关,定指成分的句法位置与句子信息安排的定势有关,也与自身的表现形式有关。定指的形式主要有:名词的定指性质,指量结构的定指功能,“们”的定指意义,“有”的定指意义,汉语语序的定指功能
  关键词:定指形式 定指意义 指量结构 汉语语序
  
  已有的关于名词性成分的定指问题的论述虽然不少,但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由于观察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有人把定指与哲学意义上的所指联系起来,其“指定”的范围是相当狭窄的,有的尽管注意到了哲学上的指称与语言学上的指称的差别,但仍然偏重于从语义学方面或语义平面探讨定指问题。那么何谓定指呢?关于定指,语言学家的解释并不一致,赵元任(1968)曾指出“汉语的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朱德熙(1984年)则认为汉语“主语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刘月华(1986年)等则说“汉语的主语一般都是定指的,即一般是已经提到过的或者已经提到过的事物”。定指与已知信息有关,也与语言环境有关,定指与不定指的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表达上的原因而选择的结果,定指成分的句法位置与句子信息安排的定势有关,也与自身的表现形式有关。那么定指的形式有那几种呢?下面分别讨论:
  
  1.名词的定指性质
  
  定指与已知指称是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学角度看,句子中所有的名词性成分都是有所指称即有指的,因为“是使用语言的人在指称,而不是他们所使用的词语在指称”。这就决定了名词性成分指称的是说话人观念上、心理上的实体,而不仅仅是哲学或逻辑学意义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有指可以分为单指、泛指和遍指三类,具体如下。
  1.1单指类
  1.1.1专有名词的定指
  (1)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2)不过这种建筑,究竟是现代物质文明的结晶,比起那尼罗河畔突出黄沙绿榈间的金字塔,怕大有雅俗之别。(苏雪林《棘心》)
  例(1)(2)中,上海和金字塔是专有名词,提起来任何人都知道所说何物,因此专有名词具有定指功能。
  1.1.2人称代词的定指
  (3)你要是一口气说尽了,群众再挤你,你添不出货了,怎么办呢?(杨绛《洗澡》)
  (4)虽然一下还难以将他轰走,看着他不痛快,心里也舒坦一些。(刘震云《官人》))
  例(3)(4)中,“你”“他”是人称代词,在文中我们可以准确的找的它们的指代对象,它们的指示是有定的,是定指。
  1.2泛指类
  (5)最后,狗熊气力不支,被老虎打败了,就这样老虎成了兽中王。
  (6)人还能不如一匹马?(冯苓植《雪驹》)
  “狗熊”“老虎”“马”都是动物名称,它们在句子中也是有定的,其中“狗熊气力不支”中,“狗熊”属于光杆名词,前面没有数词、量词等任何修饰限制成分,即使这样它也是有定的,所以说光杆名词也是定指的。
  1.3遍指类
  (7)所有的敌人也都住了手。(刘流,《烈火金钢》)
  (8)他看着每一个人的脸膛。(杜鹏程《保卫延安》)
  (9)家家的灶都要拆?(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10)什么事都瞒不过你!(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例(7)中“所有的敌人”我们知道是哪些敌人,所以此句中是定指的,“每一个人”“家家的灶”“什么事”也都是定指的,所以说像“所有的+名词”“每一个+名词”“重叠量词+名词”“什么+名词”这样的遍指都是定指的。
  
  2.指量结构的定指功能
  
  指量结构具有标示有定的功能,它所标示的表有定的词语在句子中大致有两种位置。大部分有定词语放在名词前边,起定指的作用。
  2.1“这/那+量词”“那杯茶凉了就不好喝了”“这张椅子是我买的”。上列例句中的“那杯”和“这张”都有标示有定的功能。因此,“这+量词”和“那+量词”所出现的语境中。这些指量结构表示定指。如下例的对话
  (11)甲:你有没有英语四级听力录音带?
  乙:有呀
  甲:不如你借我听两天
  乙:那盒带子就在书架上边。
  (12)甲:画廊里的画水平怎么样啊?
  乙:这幅不错,有点张大千的风范。
  例(12)中“这幅不错”是在众多的画中选的一幅,是特定的一幅,具有定指作用。
  2.2“些“的定指功能
  (13)他炒了一些菜。
  (14)这些皮鞋有没有黑色的。
  例13“些”,表示不定指,例14,表示定指。这那+些”,
  (15)我吃了一些水果
  (16)你那些邮票挺漂亮的。
  在例15里是一量的省略表示不定指,后边的水果是无定的。在例16里相当于北京话“这那+些”,表示定指,后边的“邮票”是有定的。
  
  3.“们”的定指意义
  
  有关表人的名词后面的“们”的语法意义,大家普遍认为是表示复数,是不计量的多数,殊不知“们”还有表示定指的作用。“X们”主要有以下两类。
  3.1用来称呼的
  (17)至于那些先生们,往往都有一副杂货店老板兼日本大臣的混合脸型。(王朔《我是你爸爸》)
  (18)老师们想要通过家长使其就范,他在这些老师眼里无异于一辆召之即来的消防车。(王朔《我是你爸爸》)
  (19)同志们的这种鼓舞,这种战斗的力量,我应该和同志们共享。(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X们”用作称呼语,指说话人特定的话语对象,在话语交谈中起着明确话语受体的作用,此时的受话人不是别人,而是特定的有定的对象,所以“X们”用作称呼语具有定指的作用。
  3.2“X们”不用做称呼
  (20)轿夫们轮流替换,遇到路途坎坷的地方他就下轿乘马。(姚雪银《李自成第二卷》)
  (21)年轻的小伙子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积极参加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
  (22)他刚才在总管理处想起到北京出席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上海代表们昨天已经回来了,可是他到现在还没有听到一些风声,心中十分纳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X们”不用做称呼除了有不计量的多数的作用外,还表示话语特定的陈述对象,例(20)中,轮流替换的不是士兵也不是别人,而是众多的轿夫。
  
  4.“有”的定指意义
  
  动词“有”可以带兼语构成兼语句,如:“有人来了。”这种“有”字句中,“有”所带的兼语一般是不定指的。所以,像“有老张来了”、“有他来了”、“有这个人来了”之类句子都不能成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还是可以接受的。据我们的考察,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4.1在复句中充当分句;在复句中充当分句的用例有不少:
  (23)有赵四爷做内线,大家都放心多了。(《李健吾剧作选》)
  (24)这几年有毛主席领着大伙儿,人好像都变了,谁喝我一碗热茶,都必须说声谢谢……(《老舍剧作选》)
  (25)有她们管着我这个愣头崽,不会出事故!(《老舍剧作选》)
  以上是因果复句。
  (26)只要有你健在,我们总可以从绝处杀开一条生路出来的。(《阳翰生剧作集》)
  (27)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伺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老舍剧作选》)
  (28)要是没有你在背后摇鹅毛扇,唆使她,她敢?(《丁玲戏剧集》)
  以上是条件、假设复句。
  (29)里头有我伺候老爷,外头换个年轻的,用起来也省力。(《李健吾剧作选》)
  (30)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老舍剧作选》)
  (31)妈有哥哥孝顺她,爹只有一个人,他们都不管他在外头死活……(《巴金中篇小说选》)
  以上是并列、转折复句。所有上列充当分句的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一旦离开复句而独立构成单句,都不能成立。
  4.2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单句。在特定语境中独立成句的用例不太多,下面略举几例:
  (32)小弟,你请安心!一切的后事有我做姐姐的担戴。(郭沫若《南冠草》)
  (33)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鲁迅《阿Q正传》)
  (34)金姑:我上不了树。高振义:有我托着你。(《李健吾剧作选》)
  (35)魏福生:敬敬菩萨自然没有什么,就怕她又去会那颠子呢。
  例(32)、(33)把前后的话联系起来看,实质上相当于因果复句。如果缺少了前一句,孤立的后一个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的就难以独立使用。例(34)、(35)中的“有”字句,在语义上隐含了“你上得了树”,“她不会又去会那颠子了”。这个隐含的意义是由上文的语境制约产生的,离开了上文的特定语境,就失去了这种隐含,下文的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也就不能成立了。
  
  5.汉语语序的定指功能
  
  (36)客人来了。
  (37)来客人了。
  (38)拿书来。
  (39)书拿来了。
  (40)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41)这个故事出自《史记》。
  事实上,汉语中单靠词语的语法位置也可以表示有定或无定。例如(36)“客人来了”,在说话者即主人的心目中,这“客人”一定是有定的,是事先知道的。如果(37)“来客人了”,那么这“客人”在说话者的心目中一定是无定的,是“不速之客,”事先是不知道的。(40)中的名词受数量结构的限定,是无定性成分,表示泛指,是听众还不知道的故事。(41)中的名词受指量结构的限定,是有定性成分,表示定指,说明了这个故事、出处。然而例(38)(39)中的两句都没有受任何修饰语的限定,其中(38)的名词“书”是无定的,表示泛指;(39)中名词“书”是有定的,表示特指。比较这两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持点,句子中后置的名词性成分是无定的,前置的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这个特点是汉语比较普遍而十分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事实上,汉语句子里对有定、无定的表达起主要作用的是语序,是名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对自身语法位置的选择与确定。
  以上是从语法位置的角度说的,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句法分析,即从句子成分分析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例(38)和例(40)中后置的名词性成分是宾语,表示无定;(39)(40)中前置的成分是主语,表示有定。可见汉语的主语、宾语同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也有联系。当然,这种联系大到什么程度,是否构成了一条普遍规则,这实在很难说,因为语言事实中确有一些例外现象,语言学界至今尚无定论。其次我们也应该客观地承认,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活的东西,它和自然现象有着质的差异,很难用一条规则把某一类语言现象概括无遗。赵元任先生指出汉语中“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
  
  参考文献:
  [1]蔡玮《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2]高顺全《关于“定指”的几个问题》
  [3]童盛强《关于“们”的定指意义》,《中国语文》1988
  [4]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
  [5]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邢福义《论“们”和“诸位”之类并用》《中国语文》1960
  [7]王灿龙《“们”在数量名组合中的脱落》《语文建设》1995
  
  牛现冬,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试论汉语定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