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考场作文是每位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与一般作文是有区别的,写好应试作文的有效技法是:调整心态,增强信心;进入情境,表达情感;巧用素材,发掘素材。
关健词:考试 作文 写法 经验
中考临近,同学们自然在思考作文吧,我仅以作文指导老师的身份谈一些经验。
一.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我觉得要调整心态,一是别怕作文,因为中考作文命题贴近学生实际,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写。二是别轻视作文,虽说中考题目充满生活气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不难写出文章,可是题目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写出程度差异、水平高低鲜明的作文,有明显的区分度。这就是说中考作文不抱以认真并不容易取得好成绩。因此需要克服只求写得出,不求写得好的心理,克服作文选材常见毛病:一是陈,有些同学爱写那些陈芝麻烂豆子,文题变了,来个穿靴戴帽,主体素材老一套,盲目敷衍。二是浅,或素材本身肤浅,或对素材内涵发掘不到位,这样的心态有害自己。考试是考生自己的事,考生需有主人公意识。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包括卷面都不可马虎。生活是写作的米仓。越是中考临近,越是需要静下心来找“米”,筛选“米”。梳理自己平素所积累的生活素材。梳理素材利于使自己对所积累的有价值的素材心中有“数”,临考择优选用与文题内涵相契合的素材,可增考试的底气——信心。
二.进入情境,表达情感
进入情境,发掘素材的情感因素。常说身临其境,“境”是情感之源,具体的生活情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会产生一定的心理作用,这便是触景生情。生活中,要以热情体验情境,濡染情境,多一分孩童的好奇与新鲜感,多一分童真与稚趣,多一分生活体验与思考。作文时用心感受情境,表达情感。《千手观音》的表演者用心感受音乐,健康的学生作文更应用心感受情境,表达情感。有同学这样写外祖母的去世:天空掉着泪,外祖母同亲人一一握过手,“可她的手依然悬于空中,紧紧握住我的手之后,欣慰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她化作了一缕阳光,化作了我周围的空气……她就在我身边。”情境入心要发芽,这芽便是情感。
三.巧用素材,发掘素材
发掘素材内涵,首先,使素材内涵与命题内涵相契合:把握作文命题题意即内涵,发掘素材内涵,使发掘素材内涵与表达作文主题相一致。第二投入素材的情境——对素材情境要投入之,亲近之,临摹之,感受之,使心境契合情境,使情感溢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字里行间,渐进入情境,表达情感。第三需要纯真与热情,以热情感受素材,以童心焕发情感。内涵的发掘靠心悟,心悟靠热情与上进心,冷漠不思进取,难以真正发掘素材的内涵。
发掘素材,要学会感悟。要感悟素材,先得读懂素材。如扬州市2007年中考作文题吃“_____”这个题目十分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
有考生写吃的趣事:吃柿子——回家见桌上有柿子,便“啊呜”几口吞下去。顿时感觉怪怪的,连忙又吐了出来,原来没熟,后来发现其甜美;吃金橘——小时不知怎么吃金橘,于是欲把皮剥了吃,姐笑而不止,后来才告诉我,金橘是连皮吃的;吃橄榄——刚把它放进嘴里,就觉得它苦,想把它吐出来,爸爸对我说“先别急吐出来,再嚼嚼,后来没有了涩味,反而多出了一份清香与甜润。吃三件水果,都有情状描写,表现了情趣。倘就此搁笔,文章自显肤浅。要分别“续”写些什么才使文章由浅而深呢?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叙事千万别停滞于“事”的表象上。要调动想,想透彻。这位聪明的考生作文《吃之悟》便点了睛——悟。题有睛,运用素材便伴随着学会感悟,深沉认识。他是这样悟的:由等待生柿子转变为熟柿子,最终享受其甜滋味而体会到“等待的快乐”;由尝试着吃了一点金橘皮而感到真的好吃,甜甜的,“特发奇想:不一定自己认为没用的东西就一定没有用。说不定这东西反而是最重要的存在,甚至是精华”由吃橄榄先苦后甜而品味出“只有吃得起苦,才能在后来品味出蕴藏在苦中的甜与清香”。
这位考生对自己的经历“吃”,不是写到经历为止,而是善于思考所经历的见识,这些见识是他用心“悟”出来的。此文给同学们有益的启示多多。
当然,在考试中更要处以平常之心,以沉着心态写佳作;充分利用考试时间,思考清楚,表达流利,卷面也力求整洁,以给阅卷老师以好感。千万别仓促乱写,而坐等交卷。
曹波勇,教师,现居江苏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