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56

  

写作真好

◇ 杨君 马玉华

  每一个月的最后一周作文课是我们对本月随笔的一次盘点,我们称之为作文展示汇报课。在这节课上,学生把自己整理修改完毕的随笔工工整整抄在我为他们准备的笔记本上,每个小组推举2—3人进行朗读,当然,做老师的我也不能错过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些文章有我们平日的情景作文,也有我让他们针对课文学习所写的读书感悟。从开学以来,这样的课我们已经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开始,又在学生热烈不舍的掌声中结束,可是今天这节课让我感到写文章已经成了我和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午学习鲁迅的《风筝》,只是第一课时,按照我们的学习思路,开课之前,学生要先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在班上朗读。与以往学生们的感受不同,大多数学生表示鲁迅的文章实在难懂,但是对鲁迅毁坏小弟弟风筝的做法却表现出共同的厌恶,一个学生在体会中说:“我没想到这个平日让我尊敬的作家原来还有这么可恶的一面。”童言无忌,孩子的感受是发自于内心,甚至有个孩子说:“那就让他心里的铅块一直沉重的压着,这也许是对他虐杀儿童天性的最好惩罚!”孩子们的好恶感是多么强烈,一篇文章颠覆了这位大作家在孩子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好几个孩子的结尾都呼喊自己的家长给自己充分的空间与自由。听着这些孩子的读后感,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所受的压抑使他们与文中的“弟弟”义无反顾的站到一起,以至于连“弟弟”都早已忘却的事情,孩子们却不能原谅。可惜的是,一节课很快结束了,我没能和孩子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交流。
  下午作文课,在孩子们认真誊写完后,我接着上午的话题又让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同学朗读体会,在孩子们的朗读中,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改改这节展示课的路子——把这节课上成一节宣泄课,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家长与老师的不满,在班里晒晒他们的做法,看看哪些事是不可原谅的。当我把这个决定一说出来,班里立刻炸了锅,看小家伙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就知道他们积攒了多少“委屈”,现在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摆摆了。我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可是我知道这个做法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当孩子们说完了,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委屈,哪些是最不可原谅的——一辈子也无法原谅。”54个孩子,只有5个举起了手。于是我又让这5个孩子分别说了自己最难受的事情,只有两个孩子的委屈是孩子们公认的不可原谅的事。一件是家长总是“失信”;另一件则是每逢测试之后一定遭打。于是我把这两件事先放在一边,就势引导孩子们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家长做了让我们委屈而又难受的事情,我们却原谅了他们?”“世界上爱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中,我也适时的把“鲁迅为什么会厌恶弟弟放风筝,又为什么会心存内疚一辈子”这个问题放给了学生。不用提问,我已经听到了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爱。”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希望大家把这节课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同时写写自己对于“爱”的体会。
  展示课结束了,说实话,事先我没想到课的走向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却从这节课中深深感受到,能写作,会写作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道出我们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抒写真情;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宣泄无奈。每一次写作都是自己思想的一次提升,每一次写作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深深感激,每一次写作都是心灵宁静的回归。写作真好!
  
  杨君,马玉华,教师,现居山东安丘。

写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