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24

[ 吴庆军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杂谈

◇ 吴庆军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解除尴尬,改进教学的思考;课堂内外,兴趣的激发和引领;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展开;教师的下水实践;活动与表彰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激发 语文阅读 下水作文
  
  现实中语文学科能力繁多、知识模糊和成效滞后的特点与“立竿见影”的成效追求存在的难以对应与实现的尴尬越来越突出。一个我们从小沉浸其中的母语学科的边缘化,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之深思。
  笔者以为,要利用好学习语文得天独厚的优势——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不拘一格,广泛多样地实施高中语文学习的一系列促学措施。陋见如下:
  
  一.引关注,提兴趣——聚其精会其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不失为一个思路。教学中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性,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教学。例如:(一)课堂前的学生自我展示,从口语入手锻炼能力。(二)对课堂的多维解读。特别是和当下的一些个社会热点和学生普遍存在的兴趣点进行牵连。(三)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寻求一些方法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促读书,督阅览——积其功厚其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提倡乃至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有了内功,学起招式来自然手到擒拿。我语文组秉承如此观念,设立专门有针对性的阅读篇目,同时,倡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记录思想的火花,并作为重要的一项来检查落实;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难质疑,使每一个“哈姆雷特”光亮鲜活;导引学生分析文本,力争使每一次阅读都深入骨肉,不流于形式。
  无阅读不语文。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带领学生畅游于文海,拾贝捡珠,见贤思齐,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乐下水,做榜样——感其心触其情
  
  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本学科的思想动向和行动趋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很有道理可言的。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喜欢写作并能够和学生共享,那么学生也会按捺不住的,这在笔者的实践中是屡试不爽的,例如笔者一次对某个明星的琐言碎语张贴在班内之后就引发了一场笔战,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学生熠熠的眼神持续了一段时间,让笔者偷笑不已。所谓“下水”,主要还是得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比试比试”,高于学生也好,不如学生也罢,关健是要营造一种千帆竟发、生机勃勃的局面来。总之,老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是学生读书、写作、认识社会、关注世界的引路人,而引路就应该需要积极的践行,因此语文教师乐于下水,做好榜样是必要甚至必须的。
  
  四.多活动,善表彰——勤其脑扬其志
  
  学有所得是一个人乐于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而语文的点滴积累的教学模式和厚积薄发的成就取得却恰恰缺乏这么特色。就笔者的陋见,可以恰当地组织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活动来肯定学生的所思所学。既可以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提升对文本、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可以锻炼综合的实践和表达能力。当然,还有一点是非常最要的,那就是以优秀的个体的表彰来带动普通群体的趋向,因为群体的认可对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和行动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班级“我的文集”结集出版、优秀习作推荐发表、小作家擂台、班级博文收录等激励措施的实施使笔者所教班级文风蔚然,在此前提下,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不会被置之角落了。总之,一定要让学生的脑筋转起来,让学生的志向飞扬起来,那么其借助风帆直济沧海将不是一件难以成就的事情。
  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先从表面的成绩中跳出来,在新的高度做好各方面的引导和激励工作,当学生内力具备,招式自然可以驾轻就熟、虎虎生风。
  
  吴庆军,教师,现居山东广饶。

高中语文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