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23

[ 刘桂强 文选 ]   

小议教师的传统角色

◇ 刘桂强

  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着许多令人动心的形象比喻,例如把教师比作默默耕耘的园丁、无私奉献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在新课改的今天,这些传统的角色能否适应教育现状?我就此分别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园丁角色
  
  “教师是园丁”。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教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花朵那样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表现人们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赞美与崇敬。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园丁的培育对象是花,它具有自然性和不可弥补的特点。如果所培育的花前一阶段发育不良,下一阶段,无论怎样浇水施肥,也很难弥补其不足。而教师培养的对象是人,人在发展阶段的过失是可以修改的,教育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面对很多事先无法预料的新问题。
  
  2.春蚕角色
  
  “教师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比喻表现教师像春蚕一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以表现人们对教师奉献精神的赞美。然而,“春蚕”的角色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一方面,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要同新课改一起成长。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成为师生共享共赢的过程。另一方面,把教师比作春蚕可能意味着教师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更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3.蜡烛角色
  
  “教师是蜡烛”。这个比喻是要表现教师像蜡烛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以此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业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另外,教师也是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如果只做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
  
  4.灵魂工程师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同时,这个概念把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从教育质量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事先设计好的蓝图。它隐含了一个致命的矛盾,活的灵魂和死的工程师之间的冲突。
  
  5.一桶水角色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考试时再原样倒出来。这样,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似乎越多越好。而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师桶中水的质量如何?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自己原有的那桶水恐怕不但没有用,而且早已变质发臭了。教师光有满满的一桶平常的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丰富的、高质量的水。
  显而易见,这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不再适应当今课改的现实需求。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师角色,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刘桂强,教师,现居河北蔚县。

小议教师的传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