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指导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笔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同形式的“对话”是一种方便而行之有效的指导途径。
关键词:对话 主动思维 阅读体验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十几年来,一直被很多家长问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孩子的作文怎么办?为什么看了很多优秀作品,还没长进?”收集阅读了很多有关作文指导教学的同行论文以及专家文章,才发现自己以前所做的那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我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多思”。“如何引导学生合理整合自己的习作素材?”成了横亘在我面前的一个巨大障碍。于是,教学中我处处留心,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文思如泉、妙语连珠的学生。千回百转之间,我略有所悟:
对话,激活单一思维。
很多学生不善思维和不积极思维,遇到习作习惯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范文,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不是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思维,甚至没有自己的语言。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豁然开朗。假期结束后我想让大家说说假期里的趣事,主题是“最开心的事”。以往有这样的交流会,都是一个同学说完,另一个同学接着说,井然有序也波澜不惊。那天,一个同学没有说完就有很多同学都想说了,因为说的是除夕的烟火,顷刻间几乎所有同学都加入了讨论,连平时最怕发言的小怡也开口了。看着她脸上激动的泛红,我震惊了:没有谁是一潭死水,没有谁是不开化的顽石,每个孩子都有激越的思维,只不过一直都在沉睡,等待被唤醒。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彼此对话,用思维激活思维。于是,习作课上、晨会课上、课间活动时间,我经常会不着痕迹地选一个话题与三五个同学讨论,引导他们彼此对话,这种没有事前准备的即兴对话,使很多同学开始积极思维,学会了思维。
对话,沟通多元思维。
养成了好的思维习惯,孩子们遇到作文题开始自主思考,不再搜肠刮肚了。我正沾沾自喜呢,这种好现象的发展趋势似乎又到了“瓶颈”阶段:很多同学的观点雷同,每次讨论会班级里已经形成了自然的几大格局,平时谈得投机的同学往往“英雄所见略同”。我担心自己的训练把他们模式化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多元呢?如何培养孩子思维的个性呢?
一次辩论会又给了我启发。因为辩题的鲜明性,双方的立场往往你是我非存在绝对性。辩论过程中我这个主持人很不称职,一会儿帮甲方出谋划策,一会儿又去乙方指点江山。孩子们戏称“两面派”。那场关于“学生该不该看电视”的辩论可谓酣畅淋漓,双方观点鲜明,引经据典,很有大家风范。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你不服我,我不让你。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发表自己的观点,刚说一句“真理越辩越明”,乙方一辩,我班“快嘴小郭”站起来说话了:“老师,我觉得关于看电视这个问题,不能这样去看,它本身既有益处也有害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安排时间、选择内容。”
一语道破天机,很多同学连连点头称是,我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恍若醍醐灌顶。
对话,描绘多彩思维。
一段时间以来,我欣喜地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作文中“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亦得意而慷慨地送出了很多红圈圈和五角星,评语里也从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辞。又是“快嘴小郭”的一篇日记令我警醒了。他写的是《发生在家里的“怪”事》,说实话写得真是生动,爸爸妈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能写成这样实属不易。咧着嘴读完之后,我却品出了一丝“涩”,起初自己也不明白,再读一遍才感觉太“贫”了,大量的口头语言充斥在文章中,就像时下的一些新锐派作家的小说。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学生作文吗?我的对话方式引领孩子们进入了习作的误区?
有一天,我让孩子们回家了解“描绘”这个词,举例子说说什么是“描绘”。孩子们有的直接从词典中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有的找来“描绘”得很好的片段。我知道,他们都和我一样清楚什么是“描绘”,但却不明白该如何去描绘。一次讨论会,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题:“我真急!”这样的想象话题,我们说过很多次,但那次讨论会上我一直板着脸一次次地说:还不够急。孩子们遇到挑战往往会越战越勇,一个不行另一个再说,有的甚至自然形成小组讨论商量起来,看说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老师满意。这次普通的对话,却让孩子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个“描绘”的过程。
朱红云,教师,现居江苏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