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节奏。一节课通常都会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四个阶段,如果我们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显示出课堂教学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变化的节奏,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把学生分散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节奏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同的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教学节奏,可以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认真听讲,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当的教学节奏,则会是教学的内容表达得不充分,让学生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教学节奏,使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更为合拍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张弛错落。
所谓“张”,即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所谓“弛”,即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如果课堂教学一味的“张”,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运用知识竞赛、课堂辩论以及自己紧张、急促的语言等,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游戏、故事等放松学生的心情。通过张与弛的错落,使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合理配置时间,使教学内容疏密间隔。
所谓“疏”,即指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换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比如,在基础训练时要做到“密”,即速度要快、内容要多,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要做到“疏”,即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即不至于过分紧张,又不会太过松懈,积极兴奋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三.把握课堂全局,配合学生思维的起伏变换。
所谓“起”,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和谐、最融洽的高潮部分;所谓“伏”,即指高潮退却、学生的情趣相对平稳的状态。事物运动是有节奏的,同样,人的思维也是有节奏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出现此时百思不得其解、彼时却突然豁然开朗的情况。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出现一个高潮后,通常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另一个高潮。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节奏去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才能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去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的教学艺术情境中,使他们深入课堂,感受教育的魅力。
四.掌控教学速度,适应教学进度的快慢变换。
教学节奏的快与慢是针对教师教学速度而言的。如果教学节奏太慢,学生的思维就会变松散,就会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而如果教学节奏过快,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程,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所谓快节奏,就是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加快讲课节奏。此外,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以免因为不必要的琐事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谓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放慢步伐,详细地甚至反复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练习,直至学生读懂、学透。教师讲课的节奏应该有快有慢,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的快节奏拽着跑,也不会被教师的慢节奏弄得昏昏欲睡。
五.适度设计活动,保持听课状态的动静交替。
所谓“动”,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和激烈讨论等的一种活跃的听课状态;而所谓的“静”,则指在课堂教学上,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的一种相对安静的听课状态。如果一堂课上,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状态,就会出现或因兴奋过度而使课堂失控,或因自始至终的静寂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抑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这两种课堂状态,都不能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一直认真听课,就应该采取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即在听课状态上保持动与静的有机交替。
一节课好比一曲交响乐,教师就是这台交响乐的总指挥。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节奏,这节课才能才能魅力四射,既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也能够深深地陶醉自己。
朱旭红,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孝感。本文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