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到底应该如何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历来是语文教师颇感头痛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渗透写作技巧的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写作技巧
写作,是心灵的释放。但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模式化,写出的文章单一,陈旧,缺乏生活性和人文性,甚至是简单的人物描写,也很难写得鲜活,立体。
最近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作为“乐圣”,贝多芬的地位和音乐才能无人可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而本文作者却把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还原为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不禁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提高学生人物描写的好机会吗?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描写。
一.整体感知 交流印象
先让学生查阅贝多芬资料并互相交流从资料中获得的对贝多芬的印象,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通过交流归纳,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贝多芬是一个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巨人。
二.适时点拨 口头表达
在总结完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之后,我挂出了一幅贝多芬的彩图画像,让学生观察两三分钟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对贝多芬的印象。很快,就有同学结合贝多芬的性格特征,作出了如下描述:贝多芬有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瘦削坚毅的脸,沉郁忧伤的眼神,坚挺的鼻梁下有一张线条分明的紧闭的嘴......
三.速读课文 感受形象
在肯定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找出描写贝多芬的语段并朗读,并在朗读后,讨论并分析出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后,作出了如下陈述:作者之所以把人物写得如此传神,是因为在多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人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视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四.启发借鉴 实践写作
通过学生的评论,我进行了如下总结:描写人物,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接着,我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十分钟后作业收上来了。欣慰的是,很多同学的人物描写都有了较大的突破,超越了以往写人物的千篇一律,特别是其中一位同学的描写,相当有画面感:他抱着作业本开始发了。眼睛瞥了一眼本上的名字,迅速环顾教室,在一个点上落定后,慢慢眯起,手起本飞,完美的抛物线后,本子不偏不倚的落在了某某的书桌上。嘴角慢慢翘起,露出了一排明晃晃的牙套,脸上慢慢开出了一朵花......
杨伟,谢远嵋,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