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9

[ 赵世安 文选 ]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因素的理论思考

◇ 赵世安

  内容摘要:开展语文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在整个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因素是整个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育能力的提高是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教师因素 教学效能感 语文探究式教学
  
  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这就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但是,目前语文探究教学的实施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拟从影响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教师因素入手,探讨提高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影响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教师因素
  
  1.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这一概念在理论上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Armor 和Berman 于1976 年最早将自我效能感引入教育领域。Ashton 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够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信心,教师相信他们有能力影响学生的成就。
  2. 教师控制点
  在Rotter 的社会理论中,他采用控制点来阐明个体是怎样觉察出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生活所承担的责任。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习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3. 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包括教师对自身所教授科目的认识,对教和学的态度、看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教师对自身所教科目的本质认识、对教学原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会给学生怎样的教育。从具体的方面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获取、解释知识,如何选择、明确教学任务,如何诠释教学内容,以及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评估。
  4. 知识结构
  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并能够灵活驾驭探究教学,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端正的科学态度、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学科间的交汇在探究教学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教授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只有将各种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后,才能用简明、通俗地方式将重要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
  5. 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三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能力的构架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监控能力则是教学能力的关键。
  
  二.提高教师语文探究式教学能力的途径
  
  1. 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师语文探究式教学能力的综合氛围
  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校、社会、教育行政部门等共同创设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要求学校领导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施展探究式教学的空间;家长、社会认同探究性学习,给探究式教学以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研究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相应的指导和及时培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建立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心灵沟通和理解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还应倡导“思维无禁区”,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怕出错,不怕失败。学生有了这样的安全感、自由感,才能真正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 提高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师要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教师才能鼓励和培养学生究根问底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等良好品性,教师才能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中小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生性活泼好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及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语文探究问题的观念,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赵世安,男,甘肃临洮县新添镇曹家洼小学教师。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因素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