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空灵”原本是蕴含着禅宗“悟”的文化内涵,指的是一种空明的觉心。禅宗所讲的空灵是悟到一种超越的状态。本文探讨的是文学视野中的空灵论。
关键词:空灵 含义 分析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对空灵“悟”的内涵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王维。人们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就是一种透过画面的哲境,而王维的哲理之境就给人以空灵美。
他在《鹿砦》中写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座空山,只听得见人语而不见人,更显出了山的空寂。为什么有了人语却更空寂了呢?其实,这里的人语已经融入了自然大化,为空旷的山野增添了灵气,留得一片清灵在山中。
对于“空”的悟性也是禅宗修行十分讲究的。据《坛经》记载,为了传法嗣,禅宗五祖弘忍叫寺中群僧各作一偈语,考查各弟子佛法的领悟程度。上座弟子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另一弟子慧能作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两人偈语的矛盾点其实就集中在神秀认为“心如明镜方能照见万物”,而慧能认为“明镜菩提都是空,无尘亦无心”。从佛教的空宗思想来看,慧能比神秀空得更彻底,所以其境界要比神秀高。但我们从空灵的角度看,其美就在于心似明镜,万物澄彻,世相本空。只是神秀后面要对这个明镜加以拂拭,真把空灵当成了一面镜子,也就低了一筹。其实,心洁万物皆洁,又何须拂拭呢!悟“空”就是为了能洞悉一切不空。其美感就在于“空故纳万境”。另一方面,空灵也是一种审美形态的静。这一思想跟道家的“静极生动”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天道篇》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当水流飞湍急促、激宕巨石的时候,它什么也照鉴不了;而当水静静地流淌,叮叮咚咚、溪流平缓的时候,它可以像一面镜子照鉴天地万物。人心与精神也是一样,当人的精神达到这样的境界,何尝不是一种空灵呢?在无人涉足的山野,美丽的花朵悄然盛开又悄然凋零。花开花落,这份宁静是自然的无声,却充满了寂静的美感。
山静则幽、水静则清、人静则明。空灵不光有空,还得有灵。因空而灵,因灵而空。空灵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摆脱俗世羁绊,心向内化,修心养性,在面对繁杂生活世界中静观世事变迁,大化流行,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王维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山穷水尽之时,无路可走了,那么既然有云起那何不盘腿坐下就着看云卷云舒呢?这样的一种超然势态与晋朝时阮籍的“哭于穷途”时的心态差别又何其大。可以说空灵在人生情趣中的体现可以归纳为任运自然,这与晋人狂放不羁,随心随性又颇有不同了。晋人之狂在与世俗的矛盾,而空灵心境的人却是与自然的和谐。一狂一静凸显目空一切与心空一切的天壤之别。
空灵的含义还在于透明澄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提出:“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人们在进行主观艺术创作的时候所秉持的理念和构思与想象都是源于其文化内涵和精神。艺术的空灵感是无法刻意描摹或创生的,它只能由心而生。中国山水画的空灵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譬如盛懋的《秋江待渡图》:远山的雄姿,对岸的葱郁江水的澄澈以及近景的几棵大树。有层次地布局于画面中。如果仅仅如此,也不过是一幅优秀的秋江图。但恰恰在大树底下多了两个人盘腿坐于岸边。与宏阔的自然景物相比极不成比例的渺小人物的出现却颠覆了整个画面的纯粹写实,而进入了一种颇有意境的空灵状态。让实物实景透明化,使得画面更加澄净透彻,意境更趋飘渺虚无。正如司空图在其《诗品》中形容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空灵的意境一般以无人的状态呈现,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而很多具有空灵感的作品中是有人的形声显现的,但之所以会给人以强烈的空灵感悟,就在于把人摆得恰到好处,有一种边缘游走之感,但却又融入了自然大化中,便更衬出空灵的意境与胸襟。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只是在一片苍茫中的一点而呈静态,空灵就这样在天地间定格。
戴森宇,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