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2

[ 于咏梅 文选 ]   

阅读中的层次问题

◇ 于咏梅

  内容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学中要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出层次、读出精彩,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默读感知 朗读品味 精读感悟
  
  我们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读”的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读出层次,读出精彩?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1)默读感知(2)朗读品味(3)精读感悟。
  
  一.默读感知
  
  默读是看书学习的重要手段。课标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环节我们通常情况下是在预习时使用。教师应对学生的默读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默读时要完成哪些任务?抓住哪些信息?曲龙老师有预习的七项任务:1.查字典处理字词2.详看课后注释3.标注序号和段意4.圈点勾画重要语句5.作旁批和眉批6.思考预习题和课后题7.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初步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默读应该注意的是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有两项技术:一是注意力,合格的注意力具备两个指标:(一)指向性,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到指向目标。(二)集中性,全神贯注。二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思考不影响阅读,阅读不影响思考。
  默读的具体要求还可以参考课后题来完成。
  
  二.朗读品味
  
  朗读是在默读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读”是“品”的基础,“品”是“读”的延伸。只有“品”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才能“读出自我,读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教材,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精彩段落品味美点,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魅力。
  比如我们可以从词语入手,教会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具体语境,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一些修饰语来品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数量词作修饰语的句子,试着将数量词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起强调作用,突出罗布泊的荒芜,继而突出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死亡之海”。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多处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一个关键点,人物的语气、心理在文中也有交代。我于是让学生设计一个朗读蓝本,和学生一起找那些典型的句子,一起结合语境揣摩人物情感,感悟这些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朗诵表现出来。当我们设计好了朗读蓝本时,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朗读时往往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再现形象。在具体的情境中,在细节的想象中,在反复的诵读中,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这一过程是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
  
  三.精读感悟
  
  默读、品读之后,语文学习进入较深层次的领悟阶段,掩卷沉思,用心体悟,才有所得。精读重点语句、段落,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悟作者的感情和心绪,悟中明理。我们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能让我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社戏》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深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美,我们精读了“送豆”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第二天双喜钓虾时遇到的不是六一公公而是八公公,会怎么样?”学生根据文中对八公公的描写,认为他会要我们归还柴和盐的。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有关的纠葛,可见八公公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平桥村的人虽然性格各个不同,但热情淳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课堂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主要阵地,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对课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步骤。在讲《敬畏自然》时,我们精读了关键段落后,引用了何祚庥的《驳“人要敬畏大自然”》、季羡林的《人与自然要对话》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是否认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莫过于以一种思维思考。我们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于咏梅,教师,现居内蒙古赤峰。

阅读中的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