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儿童因其天性,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不管是清平盛世,还是艰难时世,儿童都是人间快乐的天使,只要写及儿童,就总会有纯真、美好的气息扑面而来。历代诗人关于儿童的诗歌,基本上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摹写儿童生活情景的;还有一类诗歌是借儿童题材来表现个人情怀或反映现实生活。
关键词:儿童入诗 分类研究 特色
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卫风·芄兰》)。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当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妆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斛拟京兆,立的成复易。玩弄眉睫间,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两个小女孩活泼娇憨的天真情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一.历代诗人关于儿童的诗歌,基本上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摹写儿童生活情景的。
1、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
儿童大多是活泼好动的。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扑蝶的儿童快速地奔跑着,快乐地追逐着;“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儿女天真无邪、两小无猜地追逐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散学的儿童拿着纸鸢、望着蓝天,无拘无束地奔跑着。“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上》)小娃偷了白莲撑着小艇在浮萍间快乐地穿行;“清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满地是四处折来的青枝绿叶,各样花朵乱丢一气,对斗草游戏虽没有一字描写,但从中仍可想象出儿童们斗草的热闹情景和热烈气氛。
也有的儿童会暂时安静下来,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就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顽皮的“蓬头”小家伙,专心致志于钓鱼,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再如清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寥寥几笔,便把爱动忽静的儿童形神兼备勾画出来。
2、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男孩子大多精力旺盛,崇尚武力,李商隐的《骄儿诗》可见一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豪鹰毛崩男,猛马气佶傈。截得青篑等,骑走恣唐突。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张宋的“群儿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写了群儿模仿官府打人。更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
女孩子的模仿就有意思了。请看唐代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乳臭未干的“幼女”在七夕节不向大人索要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大人拜月“乞巧”,纯真可爱又幽默滑稽。杜甫的幼女“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天真烂漫,娇痴可人。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明代毛铉的幼女:“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居然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稚气未脱,童心可爱。
3、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
乡村儿童是腼腆的。“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孩子们见了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来,形象地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
但乡村儿童又是好客的。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小童的一系列动作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辛弃疾)除了“小儿”,都在辛勤地劳作。当然,儿童的勤劳和成人还是有别的,即使是在劳作中也是快乐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整天嘹亮地响着,就是一幅意趣盎然的田园风景画啊!
二.还有一类诗歌是借儿童题材来表现个人情怀或反映现实生活。
李白性情旷达,奔放不羁,“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好像从来不以家庭为念,实际上,他却对子女有着最真挚、最浓烈感情。《寄东鲁二稚子》集中地写出了他与孩子的骨肉深情:“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诗中所表达的情怀真让人黯然神伤。
利用儿童天真、可爱、无忧的性格特点,来反衬主人公复杂情怀,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叶绍翁在《夜书所见》中写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无法排遣萦绕在心头的羁思离愁,就走出户外,看到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那里有一群儿童正在捉蟋蟀。群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深沉思念之中。再如,杜牧用“遥指杏花村”的牧童反衬冒雨趱行的行人愁绪满怀,狼狈不堪;贾岛用“言师采药去”的童子反衬自己寻访隐者而不遇的无可奈何,怅然若失;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来反衬自己的悲哀衰颓,久客伤老之情。正如清人陈廷焯所说:“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人妙。”
有些诗人则抛开个人幽怨,把眼光投向了社会。如梅尧臣的“稚子将荷叶,还充牛鼻挥”,写了贫家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就拿荷叶把身子围起来。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贫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心。“诗圣”杜甫也写及自己的孩子,“安史之乱”中,他长途跋涉,回到他的家中,但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腚才过膝。”(《北征》)“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羌村三首》之二)这是以令人不堪目睹的儿童画面,反映兵荒马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不管是清平盛世,还是艰难时世,儿童都是人间快乐的天使,只要写及儿童,就总会有纯真、美好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在记忆中检索着关于儿童的诗篇,不仅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失去的童年记忆,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了那些时代。
张红宇,教师,现居江苏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