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6

[ 向启刚 文选 ]   

中学作文的出路探寻

◇ 向启刚

  内容摘要: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远离生活、漠视生活的实际需要等许多问题。学生怕作文,写起文章也是为作文而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试作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现状 方法探寻
  
  现在初中生作文的一个通病就是没有写作素材,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初中生的生活范围狭小,取材范围不广,选取素材的视野不宽阔。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远离生活、漠视生活的实际需要等许多问题。如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一方面,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观点是否‘正确’,而非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只是笼统地提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教给学生分类、比较推理等具体方法,致使学生作文只凭主观判断,而缺乏客观分析,学生的批判思维因此被扼杀。在表达能力的训练途径上,学生的作文并不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作文而作文。其作文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见解传达给别人,心中没有交流的对象,作文也就仅仅成为一种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作文的兴趣逐渐消失。在选材上,由于作文教学的目的没有放在学生的生活需求上,学生的生活实感、主观情绪、理性思考等很少有机会在作文中得到反映。即使偶尔涉及,又强调作文的所谓‘积极意义’,难以让学生写出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实际感受。譬如写日记,日记本来是学生内心的独白,可是教师却要学生写‘有意义’的事。这样一来,学生的日记就很难流露生活的实感,几乎成了言不由衷的‘好人好事’记载本。这种作文教学倾向,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省。
  当前,学生们怕作文,有的学生甚至还有“作文似虎”的感慨。很多学生也总是提笔不知所云,写些空洞无物的文章。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生活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教室——饭厅——寝室”三点一面。在家有家长宠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校由老师“盯”着,不是作业,就是考试。他们如此简单单调的生活,哪有生活阅历可言?当然也就更无生活经验可谈了。生活是学生作文的物质基础,失掉这个基础,作文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作文题要求的内容一旦超出了学生生活的小圈子,他们就没有东西可“拿”了,更谈不上对材料的选择。所以,在完成作业的压力之下,便硬做“无米之炊”,真是为难学生了。为此我想,我们为何不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们也去“养气”呢?
  首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把作文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作文和生活结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观察生活,获得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古人苏辙的“养气说”其涵义也即如此。当代的叶圣陶叶先生也把生活视为作文之路,他指出“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感悟社会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作文的现实题材。如我校刚刚迁址,新址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我便让学生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搞清楚环境污染的状况、污染源以及治理的方法等,并让学生给政府或环保部门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感悟人生就是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交际和阅历是人生的财富。只有对人生有较深的体验,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人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问题在于人们每天都在生活,却很少留心去观察。
  其次,就是把作文与阅读、积累相结合。写作与阅读密切相关。阅读是语言的习得过程,写作是语言的运用过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课内阅读可实行模仿性和创造性的读写结合,即通过阅读引发学生的积累、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形式有仿写、扩写、改写、读后感等。再就是阅读名著,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提高了,就会有独立的思考,作文就会有思想深度,有深刻见解,不人云亦云。
  文学大师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相信,只要我们的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切实让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养气”活动,有了“源头活水”,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质量,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一定会大有提高。
  
  向启刚,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中学作文的出路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