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20

[ 方忠木 文选 ]   

语文教学漫议

◇ 方忠木

  内容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思,要思考新形势下语文该如何教学,怎样与时代接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改 转变
  
  在新的形势下,语文该如何教学呢?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而又厚重的问题。说它宽泛,是因为它涉及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说它厚重,是因为它不仅涉及语文的个别科目学习,还涉及到教育的发展、人的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对这一厚重问题,我只能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甚至在当前的不少教师教学中,还存在着“语文成绩的一半靠运气”或者“在语文题海中寻找真金”等教学困境。这些困境要么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要么损伤了我们学生本已疲惫的心灵。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反思,要思考新形势下语文该如何教学。为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有以下几个转变。
  首先,教学理念的转变。作为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的。语文的这一学科特点,注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学学习,而且还是“人学”的培养。既然是人学,就包含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培养人(具体来说是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这一理念的转变就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语文的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语文素养。这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理念转变,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其次,在新形势下,施教者教师的角色转变。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来,要始终想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师不再是过去那种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内容的灌输者,而是新形势下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审美意识。教师的组织角色要求教师能更好的组织安排课堂。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是一种引导而非全盘包办。所以,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角色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播的“教书匠”变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大师”,成为一个新形势下的“新教师”。
  最后,在新的形势下,受教者学生的角色转变。作为受教者,其角色一定是被动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改变过去的语文学习是“运气”“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他们真正明白新课改的精髓,真正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是简单的被动受教者,而是真正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语文学习中语言的优美,情感的真挚,道理的透彻。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让他们感受到思考、质疑的重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要求教师的思想引导,还包括其现实的组织和积极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应是一个主体者、思索者、学习者。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想比以往的传统方式有所提高,使之更科学、合理、高效,远非这几个转变就能做好的。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像课内课外的关系,对教材使用的思考,课堂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文本学习与学生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因此,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做到与时俱进,主动投身于创新教学的实践中,走在时代的前列,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不仅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更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方忠木,教师,现居湖北大悟。

语文教学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