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文学社团面临的课题。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韵曦文学社有骨干成员48名,在文学社活动中,我们总结实践,认为可以用“共读一本书,合写一篇文,共办一期报”的方法,来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同读一本书,在边读边议中加深理解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读一本书,对书本的领会是有局限的,它受阅读者知识面、世界观、思考角度、人生阅历、处世立场等等的限制。而如果有另一种阅读理解与之碰撞,往往会促使双方视野进一步开阔,理解更全面,心智成长也更快,由“独乐乐”达到“众乐乐”的境界,阅读的审美愉悦更充分。基于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开展“名著导读”“读书征文”等活动时,有目的的让学生同读一本书,有组织的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1、精选篇目,激发共同兴趣。选好一本书,才能激发更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考虑到文学社学生一般阅读面比较广,我们针对学生实践,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兼顾文学性和通俗性。我们坚持选取那些文学性较强但又不是很艰涩的文学经典作品。比如从外国文学作品中选取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高尔基的《童年》,语言风格比较平实的普希金和聂鲁达的诗歌等,中国文学则选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如茅盾的《子夜》等。
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我们既重视给学生推介一批经典作品,也重视推介一些富有时代元素的优秀作品。在我们的推介作品中,有房龙的《宽容》,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也有《神雕侠侣》《三重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长篇。
重视系统性。对于单个作家,我们考虑选取他在不同期代表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李清照的诗词。因为社员是不同批次入社的,对于不同批次入社的社员,我们在推介作品时,也考虑到他们学习的系统性,比如第一年重点推介小说,第二年重点推介散文诗歌,第三年重点推介杂文或一些社科类论著。
2、有目标的引导学生思维碰撞。与自在状态下的阅读不一样,高效的阅读需要规范。为了引导学生思维碰撞,我们有意识的给学生思维定向,为下一步写作奠定基础。我们的做法是,在阅读之初,就给学生一些阅读思考题,引导他们围绕问题来读。
二、合写一篇文,在互评互改中升华写作
所谓合写一篇文,就是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作文,然后两人一组,互评互改,写成两篇文章,署上两个人的名字,代表两个人的作文水平交上来。
这种作文训练方式的好处是,写作者因为有先前的阅读交流经验,有感而发,有话可写,而且可能写出思想深刻的作品;又因为有独立立意、独立写作这个环节,常常能写出新意;再加上互评互改,当面交流,而且作文要署两个人的名字,促使写作者不敢马虎,批改者不敢怠慢,交流修改意见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碰撞思想、交流写作的过程,作文能力因此能有较快的提高。
不用担心这种方式下学生把作文写得千篇一律。实践证明,由于学生个体的写作风格、阅读关注点、阅读体会、思想角度不同,学生写出的作品都会带上自己的个性。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读《论语》后,学生有的写的是思想评论,有的写的是用《论语》的观点看生活的时评,还有的写的是用《论语》作题记的记叙文,观点和形式都很丰富。
三.共办一期报,在边办边品中开阔视野。
在阅读交流,写作交流完成之后,我们得到了一批物质成果——二十多篇学生习作。如何处理这一批作品呢?
1、把所有作品张贴在文学社的墙报上,让学生公开评价。方法是在你喜欢的作品的空白处签上你的名字,并用一句话说明你的理由。
2、以刊中报的形式,把获得签名数靠前的8篇佳作刊登在文学社社刊上,在全校推广。这张报纸的编辑排版、按语、作品简评都由社员负责。之所以用刊中报的形式,是考虑到刊比报的发行面更大,更便于留存。
3、将这些作品投递给《中学生报》《现代语文》等报刊,争取发表。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参与到作品的欣赏和评比中来,在比较中见高低,不仅受到了新的启发,而且扩大了视野,于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途径。
张国东,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