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0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行走之余也有一些思考。笔者将从新课改理念为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二方面来谈谈对新课改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新课改 新理念 阅读
200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漫游者一般踽踽独行。两年多来,有“摸石头过河”的困惑,有“先行者”的痛苦,也有“小鲤鱼跳龙门“的欣喜。欣喜之余,掩卷回想,几多思考。笔者将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例,谈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点想法。粗陈己见,草成驽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新课改理念为先
我们常问学生:“听懂了吗?”这看似极负责任的一句话却展现出了老师“知识点讲清楚了,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的心理。所谓思想决定行动,新课改的理念是课堂上不仅要落实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且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会学了没有,是否领悟了方法,掌握了规律。
新课改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知识,进而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正如《礼记·学记》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①前者的教育效果是培养出“善学者”,这正是我们孜孜追求、心向往之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举一反三,这才是新课程的教法。理念认识的模糊必然导致教学行动的不到位。所以,新课改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规定:“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③这是必修课程阅读量的要求。
2.阅读的现状
“读整本书”是课程标准首倡,意义非同寻常。它针对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指出读书与高考相关。笔者对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做了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负担过重,没时间也没兴趣读。(2)课外阅读量很少,一个班里阅读了四大名著其中一本的人数也只是个位数。(3)阅读种类中:平时阅读较多的是《读者》《译林》《视野》等杂志。(4)阅读环境: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的观念依然是考分第一。(5)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分析:对于(1)(2)两种情形,没兴趣读才是最关键的原因。科技飞速发展,吸引学生兴趣的种类有很多,有多少人会去关注“独在幽林,自幽香”的书呢?对于(3)这种情形,这类文化快餐式的浅阅读不可能对某位作家或作品形成完整印象,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文化品位。对于(4),家长说:“老师您推荐我孩子看书,不如告诉我们哪本书高考要考。”如此太功利、太现实的想法在家长中普遍存在,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这种情形危害极大。对于(5),虽然人教版必修五个模块,每本必修后都配有名著导读,但一学期学两本必修时间本来就很紧,名著导读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只能安排学生假期读,写一些读书笔记之类的作业,但网上资源很多,外加缺乏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所以学生很有可能不读。
3.阅读与高考的链接
近年部分省市的高考题中出现了对名著导读部分的考查。例如:2009年福建卷
(1)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2010年福建卷
(1)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
(2)简述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
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并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才可;并非只是简单读一读,记住一些人物就可。考生需要有很好的阅读鉴赏能力,很深的人文底蕴,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两会代表朱永新发出这样的呼吁:一个不喜欢阅读的民族很难成为远离贫穷和平庸的民族,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新课改目标之一。不重视阅读必然会导致学生眼界的狭窄,语文学习趣味性缺乏,学生的情感、意志、创造力等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由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4.措施及建议
(1)对经典作品进行有效指导。
人教版必修五个模块,名著导读列举如下:
必修一:《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从必修与名著导读的相关联来看,必修三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再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倒也显得相得益彰。必修四选了《哈姆莱特》,初步感知了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进而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自是锦上添花了。而必修五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名著导读却是《三国演义》,笔者认为略有不妥。
值得欣喜的是:高二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曹操献刀》《李逵负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情真意切释猜疑》之后,通过揣摩《曹操献刀》语言的潜台词;品味《李逵负荆》语言内在的含义,读出李逵不同际遇言语的变化。鲜活的曹操、李逵的人物形象就站立在我们面前。《情真意切释猜疑》则是通过反复品读林黛玉、薛宝钗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真情,使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生花妙笔。顿时,班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同学之间竞相借阅,互相探讨。我想,没有感受到美,怎知美的魅力!而美的事物大家都喜欢,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经典作品进行有效指导。
(2)灵活安排必修与选修的上课顺序
能否将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安排在必修三之后,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高一暑假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小说。如若按照必修上完之后再上选修的思路,时间到了高二暑假,面对高三紧张的学习,学生怎能静心阅读呢?另一方面可以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修只是零星地学习了几篇小说,而在《中国小说欣赏》中,学生专门研究小说,感知领略了小说的魅力之后,会产生强烈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关键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培养专业成长。我们何不乘乐而促之美读呢?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视野,方能做到游刃有余,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方能不愧对学生,不愧对我们的职业。
在广博的文化视野方面,教师要做文化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国人不爱读书已是不争的事实,钟叔河先生感叹道,现今是个“坏品味的时代”。不幸的是语文教师也在其中之列,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扩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做好知识储备的更新和发展。例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除了四大名著,还选了以下经典作品:《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家》《白鹿原》《呼兰河传》《长恨歌》《平凡的世界》《子夜》《骆驼祥子》《红高粱》等。四大名著阅读的情况相对较好,但中国现当代作品中,倘若语文教师自己没有读过或者自己不喜欢,那么,作为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指导者,又如何给学生这“一碗水”呢?所以,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文化人,要静下心来读读书,万不可让学生与这些经典的作品擦肩而过。
温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让我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因为阅读是灵魂的壮游。窗前谁种思想树?书卷有余情。
参考资料:
①《礼记·学记》
②《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海燕,国建强,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