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被贬滁州知州时,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解读《醉翁亭记》,关键在“乐”字,因为乐统全文,乐中有景,以乐显志。
关键词:《醉翁亭记》 乐与志 解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解读《醉翁亭记》,关键在“乐”字,因为乐统全文,乐中有景,以乐显志。
文中出现了十个乐字,写了乐景、乐事、乐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谓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醉心山水的优美景色,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太守“饮少辄醉”,自然不是嗜酒,醉翁之醉,并非醉酒,而是山水之美使之沉醉。接着写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景相异,想到“乐亦无穷也”。再写“滁人游”、“太守宴”,这也是“在乎山水之间”的乐事。众宾的“欢”和太守的“乐”心情不全同。众宾享受的酒肴“宴酣之乐”。太守则“醉”于这雍熙景象。而后又写“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非常人所知,就如人之乐非禽鸟所知,太守之乐究竟为何,没有明说,其实上文已透露,在山水之间。文中频频出现的乐,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感受的乐,即“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属“醉能同其乐”的乐,而太守的乐显然并非这个层面上的乐,而更有深衷曲意,“醒能述以文”,以文中其意,其意在文中已包含,但他不明说,而叫读者去涵泳体味罢了。
全文以“乐”贯穿始终,层层深化,逐步推进。起始写“山行”时扣“闻水声”,即暗含着“乐”。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稍作展开,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但这样的“乐”,世人都能体会得到,不足为奇。承此继写“滁入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的“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到了。因为享受“山林之乐”的不仅有“太守”,有“众宾”,还有“滁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而以“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及至文章结尾,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从而完成全篇。
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统摄文章的起、承、转、合。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这条主线,如全线穿千颗珠玉,似聚光镜收万道阳光,使文章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全文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秀丽而多变的风景画,也勾勒了太守和众宾滁人在山林中游玩宴饮的风俗画,乐因景而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章一开篇,就可以看出作者站在滁州城外,定点定景观察: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朝西南望去,许多山峰的树林和山谷都特别秀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意在交代亭之所在环境。接着移步换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顺着山路走,听到潺潺的水声,循声望去,便发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在这飞泉的吸引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者绕过山峰,走过一段曲折的山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就是醉翁亭。这里作者从大处落笔,由山出泉,山泉出亭,像电影推镜头那样把亭的画面慢慢推向读者面前,待成了特写境头时突然定格。读者自会明白,这亭就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醉翁亭。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写景方式,入题十分自然。山,名为琅琊,有山则有泉;泉,名为酿泉,有泉则可酿洌酒;亭,名为醉翁亭,亭之秀丽多姿,怎能不叫寄情山水的太守陶醉呢?“醉”者,突为“乐”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一早一晚,晦明变化无常,朝暮佳境,在太守面前岂止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文章接着用分述总收的方法描绘山间四季的变幻,先分述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野花开,自为春;枝叶茂,是为夏;霜露降,应为秋;水位落,当为冬;然后在总收一笔“山意之四时也”,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最后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尽情于赏心悦目的四季山水之中,因失意而抑郁的心情得以排遣净尽,自我解脱后轻松愉快的乐趣当然是无穷无尽的了。正因如此,可见是“乐”使人“醉”也,文意便加深了一层。
如果说前文描绘的是风景画,那么,接下来所描绘的则是风俗画。文章暗寓一个“乐”字,通过太守的眼睛,工描细绘,经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层层铺垫,多方陪衬,然后才点出“太守醉”这一核心。太守真的为酒所醉吗?非也!欧阳修与一般的“过客”不同。他在谪居生活中并不怨天尤人,对政事采取积极的态度,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励精图治,在气息奄奄的封建瘠土中创造出了一方乐土。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连普普通通的滁人,闲暇时日也能携老带幼,兴高采烈地出游,目睹这“丰年之乐”的情状,太守怎能不为之陶醉呢?“醉中遗万物”,“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太守非为酒醉也,实为民乐而乐也,文章又深了一层。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太阳落山了,游人下山了,人影纵横错乱,宾客跟随太守回城,可太守仍心系山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离去,山间恢复了小鸟天堂的原貌,禽鸟飞回树林,树上树下一片鸟啼雀鸣,又是一番欢乐景象。至此,文章承上笔锋突兀一转,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为衬笔,然后道出心曲:“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绝妙地将“醉”和“乐”融为一体,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主旨。
太守之乐,不是酒醉时的忘愁和游山玩水的快乐。那太守之乐究竟为何?“乐”字含意深刻,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仕途中失意,便于山水中寄情,这是抚慰中国古代政治家兼文学家心灵创伤的最常见方式。纵情山水,恣情一醉,浇胸中之块垒,让身心得以暂时的解脱,借文笔的抒怀,苦知音之难觅,才有了千古流传的粲然华章。
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兼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他们的信条往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独善其身”则较多地受道家的浸染。欧阳修也是这样一位文人,思想也具复杂性,注意兼受各家思想。他认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蹊其德”。“古之学者非一家”《与乐秀才》。
《丰乐亭记》中写到:“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以不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田亩衣食,以乐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作者认为,滁州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是因为“上之功德”,但其间的百姓却不明了这一点,作为地方长官,欧阳修深知有“使民知所以安此丰乐之乐者”的必要,他要唤醒民众,以求百姓对朝廷、对皇上的感恩戴德,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欧阳修头脑中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宣上思德以与民同乐”可以看作其“乐”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者贬官滁州,深感“人主之不知”,自有怀才不遇之感,怎么排遣心中不乐呢?纵情山水,投身大自然是其必然选择。滁州那淳朴的民风,秀美的山水恰好提供了这个条件,正合欧阳修此时的心境:“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所以欧阳修“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啖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忘记了世事的种种烦恼,身心为之宽松欢愉。这种对山林之乐的追求,更多地表现欧阳修所受的道家思想的浸染。得山林之乐可以看作其“乐”的另一方面。
总之,“宣上德以与民同乐”和“山林之乐”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身在山水之间,得山水之乐,“而乐亦无穷也”,是欧阳修娱情山水,悠闲自得的“乐”。另一方面,和滁人一起同乐山水,那种“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的场景,更多地表现欧阳修“宣上德以与民同乐”,尽太守之责。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冯平,贵州师范大学2008级在职教育硕士生,贵州遵义市长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