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樊忠慰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现在是昭通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诗奇诡空灵,清新飘逸,意境创设独具个性。其诗立足于平淡的生活并对之高度提炼,在诗集《绿太阳》序言中自称为炼丹的人,可见他对诗歌的提炼程度之深。本文将从其诗歌象征意象艺术,意象本质观和意象构建三个方面来解读诗集《绿太阳》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艺术特色。
关键词:《绿太阳》 象征意象艺术 意象构建
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起,昭通文学经历了为“塑造人的美好灵魂”的服务意识到现实主义自由创作的转变。昭通拥有一批热爱文学的底层作家,他们勤勤恳恳的耕耘在这片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土壤上。以极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并记录着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意义,历史进程的思索。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风格成熟的标志是第三届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夏天敏和雷平阳。他们把目光投射到边贫地区,以生动的笔触写底层人们的真实情况,而对知识渴求的触角却伸到全国各个地方。樊忠慰也是这样的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
2001年,昭通作家樊忠慰的诗集《绿太阳》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有评论认为它是“中国近年来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诗刊》副主编李小雨说:“读樊忠慰的诗,我总感到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致,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耽于幻想,而饥饿和疾苦又给他带来身心的创伤,使他能更清楚地触摸到生命的颤力。”其诗集《绿太阳》融入了对诗歌意象本质、意象艺术和意象构建方面的高度浓缩。
一.诗集《绿太阳》中表现出来的象征性意象
象征主义是西方诗歌由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广义说,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主义的。在20世纪初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被新文学的倡导者们大量引进。茅盾指出:“表象主义(即象征主义)是承写实之后到新浪漫的一个过程,所以不得不先提倡。”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不能离开意象的创造的。在诗集《绿太阳》中,作者借朦胧神秘的意象暗示或者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真实的诗歌有很多。如:
……我是风,少女,快跑/我的黑云想捉住你唇边的红霞/你花香的呼吸要落入我枕边的魔爪//我用脚下的路捆绑你的命运/让你在我残暴的爱里消逝/像一句被人提起又忘记的破碎的话//(《少女与恶魔》)
诗人在这首诗中构造的意象有“风”“少女”“黑云”“唇”“红霞”“花香”“魔爪”“路”“命运”“爱”。在这些意象里,有具象的“风”“少女”“黑云”“唇”“红霞”“花香”,抽象朦胧的“魔爪”“路”“命运”“爱”。诗人将这些意象进行糅合,构成了一幅幅朦胧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惶惑迷离与孤独。再如:
“……水死了/留下冰的骨头/或者升入天堂……”(《水》)
“水”“冰”是具象的客观的物质,诗人在这里加上了“死”“骨头”“天堂”这些抽象的意象之后,产生了一个整体上较为迷离和神秘的意境。这是诗人的想象力与现实世界结合的产物,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诉求。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为广泛较为普通的意义来看。”樊忠慰的一部分诗就是把现象上升为意义的理解。
总之,象征化的意象艺术选择与创作实践已经较为鲜明地显示了它的重要意义。它在与中国的诗歌感物化意象抒情传统的融合中,扩展了中国诗歌的意象的内涵,提升了诗歌意象的审美表现力。
二.意象本质观在《绿太阳》中的体现
意象就概念而言,经历了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诗论家从早期的具象理解到主观创意的强调,再到多层次思考的现实主义意象观。意与象具有二元性,即强调意象的物性(客观性),同时又强调意象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相融性。在主观选择的独特客观意象中,体验出主、客体短暂相融时产生的新奇感。在阅读樊诗时,这样瞬间产生的新奇与独特感受是随处都有的。
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沙海》)
前两句设置一幅荒芜寂寥的广阔画面:在茫茫沙漠中,诗人举目眺望,看见的是漫漫黄沙,干涸的,没有水,没有生命的迹象。唯一能慰藉自己的是驼铃声。于是诗人将目光移近俯察,看见的是一粒粒细小的沙子,他感悟到了这些沙子是渴死的水。这是诗人自己对生活的又一种预设,把内心的孤寂赤裸裸的放在了生活的沙海中。把内在的意向诉之于外在,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论创作》)
但是在诗歌创作中如何由实景向幻象提升呢?这是困扰很多诗人创作的难点。闻一多先生强调了两点:第一是沉淀,第二是想象。因为沉淀可以遗忘那些“琐碎的枝节”而提取“情绪的轮廓”;想象可以丰富“情绪轮廓”的内涵。
“……当高贵的天空敞开心灵/一缕光芒穿越时间的陷阱/虎从啸叫里吐出金子//骨头上站起的穷人们/掏出了眼睛……星星在胃里闪烁/消耗的是黑夜/谁的沉默覆盖了死亡//”(《虎啸》)
把太阳破云而出想象为天空敞开的心灵和虎的叫声里吐出的金子,只有樊忠慰这样的诗人才有的情怀吧。然而这还不算,“星星在胃里闪烁,消耗的是黑夜”这又是多么大气酣畅的胸襟啊!“一缕光芒穿越时间的陷阱”则把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写得富有了故事情节,有了波澜,有了起伏。在这样简短的句子里能感悟到一颗孤寂的心中理性深沉而又浪漫的想法。这里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故事的轮廓。“骨头上站起的穷人们,掏出了眼睛”一是因为光芒的出现使他们有了盼头,看到了希望。但他们是贫穷的,眼眶的深陷是生活的艰辛的写照。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悲悯情怀。整首诗中有一种大气,又有一种悲痛。这是诗人心里的写照,也是诗人心的轮廓,同时也是诗人生命意象的人生体悟。
三.《绿太阳》中意象的构建
朱光潜是真正对“意象”这一诗学范畴进行学理分析的,其著作系统的探讨了诗学问题。他从“诗的境界”的角度去论述了情趣与意象的关系。在《诗论》中,情趣简称“情”,意象简称“景”。“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即诗不仅要有意象(景),还要与意象有一种完整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种情趣与意象的契合。
在《绿太阳》中对诗意象的构建是极为典型的。如诗《星空》写道:
“孤独的天空/蝌蚪嘈杂/夜拖着长尾巴//雨声如丝/树上的板栗哭泣/星星相撞/鱼发光……”
这首诗作者是如何将意象构建交织在一起达到一种整体意境的呢?上句意象“天空”“蝌蚪”“夜”“尾巴”,将夜的来临与蝌蚪的尾巴相联系,富有极强的想象性,在读者的大脑中首先印在意象中的是蝌蚪,接着是夜的渐渐来临,把这个过程描绘得很微妙。下句中“雨声”“板栗”“星星”“鱼”“光”作为意象,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各个意象组合建构了起来。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和谐、神秘的意境。你会看出诗人意境构建的高妙之处,有很多地方是要慢慢回味才能体会得到的。
任何一位成功的诗人都是立足于底层现实生活,并且以其敏锐的心洞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他们深知,诗歌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平常现象的深刻感受。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将“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相结合,把景融于情,借景来抒发其情,在象征意象、意象本质观和意象构建中达到一种整体充分的运用。《绿太阳》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位成功诗人。
参考文献:
1.樊忠慰,绿太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
2.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19.
3.彼德·琼斯.意象派诗歌[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43.
4.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5.梁宗岱.诗与真[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闻一多选集(第二集)[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王世华,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