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3

[ 宋秀红 文选 ]   

应用写作教学的生动具体化途径

◇ 宋秀红

  内容摘要:应用写作课教学与其他课教学相比要枯燥单调得多,尤其是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已知知识导出未知知识并注重二者的对比分析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枯燥乏味的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变得实用生动具体而又富有吸引力。
  关键词:应用写作 教学 基本理论知识 生动具体化
  
  应用文是一种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文体,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文写作课远比大学语文课、文学写作课枯燥乏味,应用写作课教师很难突破高质量、高效果的教学瓶颈,且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的学习兴致也不高,于是逐渐形成消极的学习心理,使得学生将应用写作课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精神负担,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写作成了被动的苦差事,从而直接导致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低弱。这种状况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尤其如此。
  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将枯燥抽象乏味的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生动具体化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课的兴趣,并提高应用写作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应用写作理论是由长期的应用写作实践积淀而成,它反映应用写作普遍规律,是各式各样具体应用文共性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具体应用文的理论支撑点。如果应用写作课教师忽视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则不仅导致具体应用文的教学陷入“就事论事”的局面,并导致学生具体应用文的写作实践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最终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学空洞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索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不仅要讲,而且要讲透。
  但纵观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学时的有限性与应用文内容的先天丰富性和后天扩展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尤为突出——有限的学时不可能囊括太多的教学内容。虽然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相当重要,但教师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逐一讲解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取舍、补充。当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取舍、补充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与教师眼光、教师的学养以及教师对应用写作这门课的理解和把握密切相关,它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不仅要了解应用写作课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把握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基本目标,更要领会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教学的核心、重点,并在教学实际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与即将讲授的具体应用文文种相关知识的关联程度,对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取舍、补充。譬如,哪些内容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并应有适当拓展,哪些内容属讲解的次重点,哪些内容只要求学生课余了解,哪些内容可置于学生后面即将要学习的具体应用文知识中讲解……,只有如上所述,立足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取舍,适当拓展,才能更切合应用写作教学实际,更有益于应用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是应用写作课的重要特点。应用写作课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应用写作理论的消化需要在写作实践中来完成,即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的应用写作理论知识才能内化为写作能力,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这在具体应用文文种的教学中尤为明显。但这并不表明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游离于实践之外。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也同样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一个又一个具体文种的写作实践一旦上升为理论,不仅是概括的、抽象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如果能用学生生活中接触过、并感兴趣的日常应用文的具体事例对抽象的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则不仅可变抽象、枯燥为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而且能活跃应用写作课课堂,并调动学生自觉探寻知识的积极性。
  其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中,要将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应用文具体事例中,让学生从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应用文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更透彻地领会、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初学应用文学生对应用写作的初级感性认识,拔苗助长地将初学应用文的学生对应用写作的认识引领到理性认识高度的误区;也避免了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入不下去的现象;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应用写作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课的潜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应用写作课的主动性,为后面应用写作课的顺利学习奠定良好的开端。
  
  三.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
  
  由一个又一个具体文种的写作实践上升为的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是概括的、抽象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这些概括的、抽象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同时也要善于假借学生已学习掌握的文学知识。
  文章分为两大类: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教师的教学对象从小学到高中接触的几乎全是文学作品,他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相对系统,而对应用文,虽有所接触,但却是零星、感性而非系统、理性的的。教师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文学知识出发,引出学生相对陌生的应用文相关知识。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应用文和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的特征,他们之间的许多特征是相对的,一种特征,如是文学作品的,那它一般不可能是应用文的。教师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温习文学的某一特征,从而引出应用文的相关特征,并援引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应用文的具体事例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对应用文的特征、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切、更透彻的理解、掌握,而且也能将本来很抽象、很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应用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应用文写作能力成了人们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写作课的教学与许多其他课的教学相比要枯燥、单调得多。怎样让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实用、生动而又具有吸引力,这正是我们处于一线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师一直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芸.《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和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1):67.
  2.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61-68 .
  3.杨淑云.《论应用写作教学的授课艺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1):297-299.
  4.郝军艳,东明.《高职教育人文取向探求》[J].《教育探索》,2009,(10): 29-30.
  
  [本文是作者作为主要负责人进行研究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学生就业 职场发展为导向探索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编号:2010B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宋秀红,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课部教师。

应用写作教学的生动具体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