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03

[ 蔡佳 文选 ] [ 蔡佳 文选 ]   

《午后四点》的叙事策略

◇ 蔡佳

  内容摘要:纵观中外批评史,批评家们大多没能对法语女作家阿梅丽·诺冬及其作品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诺冬的代表作《午后四点》,发现小说的叙事策略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通篇用第一人称叙事,制造悬念并且召唤想象;第二,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带来阅读快感。
  关键词:《午后四点》 叙事策略 元小说
  
  引言
  阿梅丽·诺冬(Amélie Nothomb)是一位法语女作家,她像一颗新星闪耀在当代法国文坛。一位评论家曾对诺冬做过如下评价:“我们越来越少看到那些可以构筑完全属于其个人的文学世界的作家,或者说那些可以从有特色的人物和极少被人涉及的主体中汲取灵感的作家不多了。然而,这些在阿梅丽·诺冬的作品中都能找到。”①
  作为诺冬的一部代表作,《午后四点》的情节很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一对退休夫妇隐居乡下后,由邻居串门而引发的故事。邻居的“入侵”显示出一种冷漠的粗暴,彻底搅乱了埃米尔夫妇的隐居生活。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对《午后四点》的学理分析,仅有胡小跃,金龙格两位研究法国文学的学者对阿梅丽·诺冬及其小说抱有极大兴趣和好奇,他们在各大报纸媒体上极力推荐诺冬的《午后四点》,并且翻译了她的许多代表作品。因此,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国内学术界了解并关注《午后四点》,也有助于从学术角度挖掘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一.第一人称视角:制造悬念与召唤想象
  
  (一)制造悬念
  《午后四点》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而在这一叙述类型中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是叙述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事的眼光,二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②
  前者被视为“外视角”,后者则被视为“内视角”。《午后四点》正是用这样一个“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从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第一人称叙事中“外视角”与“内视角”交叉,作为“内视角”的人物的眼光往往比较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而作为“外视角”的故事叙事者则有更加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叙事者在讲述“我”与贝尔纳丹之间较量的过程时,常常用经验自我的“内视角”,对贝尔纳丹大发评论。在文中,总是叙事者埃米尔在喋喋不休,在叙事者眼中,空虚是最能概括贝尔纳丹性格特征的词,“贝尔纳丹先生很胖,所以也更空虚:由于他胖,他便有更大的空间来容纳他的空虚”。③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到,当聚焦者与人物重合时,这个人物会因此被赋予一种与其他人物不同的观察技巧,读者借着这个人物去观察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时,原则上可能会倾向于接受这一人物提供的观察结果。④而《午后四点》一直是用埃米尔的视角来叙事,在小说前半部分,埃米尔是被动的接待客人的主人,贝尔纳丹则是主动的拜访者;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则顺序颠倒了,埃米尔反过来侵入了贝尔纳丹的生活。由此可见,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制造了悬念,同时第一人称的局限性使得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意蕴,留与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二)召唤想象
  小说选择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事的眼光与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交叉进行,在小说中只着重刻画叙事者的内心活动,而全然不顾功能性人物贝尔纳丹夫妇的内心世界,因而使得贝尔纳丹夫妇成为一个谜团,留待读者去解读。在文中,叙事者试图对读者进行诱导和召唤,召唤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贝尔纳丹夫妇、朱丽叶、以及克莱尔的隐喻意义。
  叙事者让读者跟随自己的视角共同经历过去一年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串门”事件,先用极其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故事的进展则变得越来越耐人寻味:贝尔纳丹为何会自杀?这一切都是谜团,叙事者没有告知我们,而文本的隐含意蕴同样也深不可测。这样的叙事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空白,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阅读经验,以及一切可以调遣的力量把它填充完整。这就是诺冬小说的魅力。回顾性视角和经验性视角交叉叙事所产生的悬念以及第一人称叙事带来的局限性赋予了小说无穷的审美意蕴和想象空间。
  
  二.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情节建构
  
  (一)前半部分节奏紧凑
  在《午后四点》中,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贝尔纳丹对埃米尔夫妇的造访,终于有一天埃米尔忍无可忍,喝斥贝尔纳丹不要来打扰他们,之后故事发生了转机。故事的后半部分讲述贝尔纳丹企图自杀,而埃米尔救了他,从而反客为主地“造访”贝尔纳丹,并涉足贝尔纳丹夫妇的生活。
  小说的前半部分,叙事者对于贝尔纳丹先生的前十次造访叙述得详略得当,用十分生动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埃米尔夫妇与贝尔纳丹医生间的斗智斗勇过程。诺冬可以花很大的篇幅详尽的写贝尔纳丹的某一次拜访,而也可以用短小精悍的语句对贝医生的造访一笔带过,如第四天医生前来造访时,作者就用寥寥数语带过:“第二天,下午四点,有人敲门。我们知道是谁。贝尔纳丹先生沉默着,觉得我们不说话简直是无礼到极点。两个小时后,他走了。”⑤而第十一天、第十二天的造访也是一笔带过:“第二天,他四点钟又来了,六点钟又走了。”“第三天,他还是四点到,六点离开。天天如此。”⑥
  在这个故事中,贝尔纳丹先生所说的长句屈指可数,正是这样的对话撑起了整个文本的框架,就像一个剧本,而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掌控叙事节奏的一个手段。
  (二)后半部分节奏舒缓
  前半部分在重点写二人的对话中,并随处插入叙事者的评论,正当读者和叙事者都陶醉于这种斗智斗勇中时,叙事者转变了转变策略,引入新人物——女学生克莱尔,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也有效地调节了叙事节奏。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依旧陶醉在相互间的斗智斗勇中,埃米尔邀请贝尔纳丹的太太前来做客,而埃米尔最得意的女弟子克莱尔也将来拜访他。正是克莱尔的造访改变了这一叙事节奏。伊瑟尔曾指出,文学文本不断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所谓的“文本召唤结构”。⑦诺冬正是善于召唤读者,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不断打破读者既有的阅读期待,从而跳进作者设计的圈套,接受“智力锻炼”。
  叙事者在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时变换了一种叙事模式,不再重复每天的戏剧性的拜访,而是一边讲述贝尔纳丹自杀与被救,贝尔纳黛特被照顾,以及怂恿贝尔纳丹再次自杀未遂,埃米尔主动结束了医生生命,一边在叙事的间隙阐发对人生,对存在的哲理性思考。叙事者在故事后半部分拉紧了叙事节奏,在故事的结尾,朱丽叶幸福地负担起照顾“囊肿”太太的任务,而我“也不再了解我自己”。
  由此可见,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将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到位,一张一弛的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具有非常强的张力,情节引人入胜,而这一点正是畅销书必不可少的特征。
  结语
  法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布吕诺·布莱克曼曾一语道出当代法国作家的创作特征,即“在传统的幽灵(学术的或是先锋的)和出版哄抬空出的微小空隙里需求自我的声音”。而诺冬的小说正是如此:试图超越流行小说的轻浮,去触及那些沉重的主题,但又同时进行创作上的实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性质,使得她的小说有着独特的个人视角以及异常多元和复杂的文学世界,这也使得对其小说进行文学批评有一种阻力。在此,笔者也希望国内批评界多给予诺冬一些关注。
  
  注释:
  ①转引自唐玉清:《一种有规律的写作——谁在怕诺冬》,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26/content_7498702.htm.
  ②申丹:《小说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③阿梅丽·诺冬著,胡小跃译:《午后四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④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9页。
  ⑤阿梅丽·诺冬著,胡小跃译:《午后四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⑥阿梅丽·诺冬著,胡小跃译:《午后四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⑦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参考文献:
  [1][法]阿梅丽·诺冬著,胡小跃译:《午后四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申丹:《小说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5]王昉:《我们为什么要读诺冬——访海天出版社法语译审胡小跃》,《深圳商报》2007年8月12日第14版。
  [6]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Gérard Genette,Narrative Discourse,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8]James Phelan,Living to Tell about It,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蔡佳,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午后四点》的叙事策略